日常随笔 -对话
标签: 随笔 对话 辩论 日常文章 2019.4.29
序言
- 当下对话产生各式的歧义,或混淆逻辑学上的原则而达到娱乐的效果,或成见致使的混沌不堪。看待现象,问题出来。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增添问题。空有原则,而不知道原则之原则,就极容易演变为个人的争辩。这种视角建立于一种须严肃对待问题的状况,若问题不需要严肃对待,则不属于本文探讨范围。
对话
- 本质,就是向对方传递信息。但我更倾向于舒适语境下的对话。对话由三不同的要素构成,一要素为字词,重点在于展现概念本身的内涵,而少有注重现实情况的变动,尽管他是由现实发展的。换言之,作为字词本身来说,其主要的功能在于表征现实的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性。二要素则为人,则是创造出一系列主观的东西来运用概念,当然他本身可以说是主观的集结,但同时又创造概念对话。倘若只有前者,而缺少人的要素,人也只能在逻辑的圈中互相殴打,而不能得出对方想要表达的事物。而光是只有人的要素,缺乏客观化的概念又谈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诞生出第三者:语境/时态等等。
作为概念化的字词
现在,我来详细论述三要素在对话当中的种种情况。首当其中,便是作为概念化的字词,引用公孙龙的话: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 公孙龙论述的《白马非马》就是典型的注重于概念,从而进行的推敲(对话而言)。字词本身作为概念,诚然可以种种分析。但一味追溯概念,而不去讨论概念当中现实(主观)基础,就会让他人难以理解,这些都是不利于对话的。对话,应当是合理传递信息于他人,不论是间接的亦或直接的,无论是作为手段或者是目的。而我们一旦试图无限追溯概念,去讨论概念而不去注重现实生活。那正是黑格尔所说的:恶的无限性。
“某物成为一个别物,而别物自身也是一个某物,因此它也同样成为别物,如此递进,以至无限。”
“这种无限是坏的或否定的无限。……这种无限进展乃是互相转化的某物与别物这两个规定彼此交互往复的无穷进展。”(《小逻辑》
- 无限进展又必须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否则得不出任何确实的东西,连确实本身都值得怀疑了。这其实也暗藏着:字词不能总是透过概念来让人理解,他必须要穿插现实存在(可能是间接)以此来推导。换言之,任何人都不能从概念之中领悟准确的含义,而是要通过无限的反复(生活经历上的阅历 资料/思考之丰富等)才能领悟概念要表达的含义。而缺少这样一种基础,概念就难以实现对话,让他人难以知道其含义。
举个例子:
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上面这种答案,恐怕大学生大多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这对于小学生(幼儿园)来讲可能前面和后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他们而言,很可能是2=1+1的区别。但为何是这样,就不知道(即便上大学课程 高中课程)。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概念嘛,而要理解概念大多是从生活的丰富(信息丰富等)开始的。
- 用这些例子,我要说的就是:作为人的成分,首先通过一种主观的改造才能得出一种客观化的概念,而客观化的概念一旦不经主观上的改造,他只不过是堆积一起的字符。而人能够主观改造从而得出一种客观化的概念,最根本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描述。即客观的外部事物。所以,只分析概念,而不去注重现实生活的综合状况,根本不可能诞生出概念。这样一种矛盾,或许就叫做对立同一(不是统一)。
关于对立统一和对立同一的区别:
“统一性当然已经表现出一种同一性了,但还不是真正的同一性。同一性就是同一个东西,它自己内部发生的事情才有同一性。对立的统一则只是两个对立面外部的冲突的事情,当然在统一体他们是内部的,但这两个东西到底不是同一个。”《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
作为主观要素的人
这一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因为在人以前的历史,是不存在任何对话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动物界那种直觉上的对话,称之为对话。但那样的对话,似乎和人类那种对话相隔万里。况且动物界不能认识到直觉以外的框架,而人类却可以通过直觉来抽象化各种现象,以此来指导未来。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只是说明一下,并不足以证明什么。不如接着看:
自我和对象在这种动态的结构中,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欲望。自我不仅要把自己当作对象来看待,而且要把自己当作欲望的对象,要通过追求一个对象来追求自我。我追求一个对象,表现出我的自我里面有一种冲动,要超出自我去追求自我。就是说不能老是停留在自我,要把对象占为己有,才能成为自我。
第二个阶段就是生命。生命可以说是对欲望的欲望,欲望是用来维持生命的,生命可以理解为对欲望有一种欲望。也就是为何维持生命呢?有了生命我才足以去欲望。生命并不在于那些具体的欲望,而在于我能够追求欲望的对象,这就是生命。比如,我们做事时,或赚钱或赔钱,或苦恼或高兴,等等。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成功与否都不重要,重要是我能发挥我的生命力,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丰富的人生。这就是对生命的意识。
(前面都是铺垫)那么有没有作为生命的生命,就是不死的生命呢?有,那就是类。你死了,你可以把你的生命延续下来,最初当然是表现在繁殖,传宗接代,家族延续。但,到了类,就形成一种类意识。所谓类意识,用黑格尔话就是:“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这就到了真正的自我意识的阶段了。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黑格尔把它归结于类意识。黑格尔讲类的时候,通常地讲就是人类。只有人才是真正的类,而其他的牛羊,只能算是群。当然生物学也称之为类,但是真正的类只能是人。因为人的类不是单纯通过生物学上的关系————本能————联系起来的,而是通过意识,是通过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我所需要的东西只有在别人那里才能取得,别人所需要的东西只有在我这里才能取得,我是整个类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自我意识使类维系起来。
狼群有类但是没有类意识,饥饿使它们聚集起来,食物丰富就分散开了。蚂蚁哪怕是同类,也不能容忍不同种群,没有类意识把他们团结/沟通起来。反之,所有人类,不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亦或是非洲原始部落,只要是人,他们具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类,就可以将心比心和别人做生意。《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
正是因为人类具有类意识,从而将人类同动物区别开:动物可能有类,但却缺少意识。不仅如此,正是在类意识的基础上我们才得已对话。(可能)我们有种需求,而这种需求不是本能上的交流能够满足的,所以就诞生出文字沟通。主观要素的人,在这里就试图理解世界,作为概念的现实起源。而缺少主观要素,就不必在谈论什么对话,因为根本就不存在。
主客观相统一情景
在情景这里,或者说语境,主客观就得到了统一。我们现在通常理解字词,最合适的方式也是这种。既不是依据于个人思维来判断,也不是根植于概念本身的讨论。而是根据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我通过话语之中的情景最终理解出对方想要表达什么。这里就已经突破旧有的主观与客观的局限:建立起一种公共的语境。
- 这一套方法对于理解他人,至少在现实层面最有效率的(暂且不提及作为概念游戏上的哲学以及深入讨论现实的诸学科),也因而成为最普遍的对话。但是情景不能凭空达到,而是要通过对前两者关系的综合才可以达到。现代人不需要对前两者进行深刻的领悟,大概是因为历史都解决好了。
从历史的起点来讲,这类问题是要解决的。我们作为历史的受益者,自然就不必再深入两阶段,而可以直接领悟情景阶段。虽然情景作为两者的综合,到底可以理解容易些。但是人类的语言并不是基于理解,或者说单调的理解才有意味的。有的时候,可以不必那么准确,为的是突出诗情。要是用情景来理解,虽然也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但并不深刻也不能感同身受。这里提及的情景,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社会真实历史的情景,基于人类主观同外部客观的前提的综合。
文学作品
- 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局限于小说/散文等等,也可以指代二次元。也并不局限于文字,也可以是动画。之所以用文学作品标题,是因为文学才是基础。无论什么样的动画也好,还是影视作品也好。他们背后都需要有文字来构建整个世界。起码是文学世界决定影视作品内容的,这是基础底本,影视作品同文学作品最大差别,可能只在于表现形式的不同。即何种程度能够让效果更深刻于观者心中,这便是影视作品考虑的。而文学作品,就在于传播理念(不必考虑什么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品虽然由创作者创造。但是作品一旦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同逻辑,他就与创作者本人搭不上什么关系。有的是因果关系。但不能因为创作者主观意图什么,来认为作品本身应当如何。作品难道不会因此被局限住嘛?而且要准确把握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恐怕也绝非一件易事。相比较而言,作品本身展现出来的明确就容易把握到)
文学作品不是现实生活,他是现实生活抽象出来的生活,简单来说就是现实的凝结。他描述对象更多是基于社会(客观)以及个人(主观)的情景。但这样情景,并不意味着客观本义,它只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每个个体那种客观性存在。所谓文学作品,不正是说明这样的东西么。所以,现实当然与文学作品/二次元/影视作品不尽相同。
作为衍生物的二次,必须基于现实才可诞生。但本身
现实相比文学世界,更加分散,也因此创造出了文学作品。时而感受生活的贫乏(单调),时而感受到生活的残酷。生活当中的丰富性要用人的一生去把握,而不是年轻时就体验完。不用去一生去体味生活,便不能明白生活的深刻。用一种快捷的方式体味生活的丰富,那就是文学作品(这也是文学作品叙述要集中的缘故,不能像现实生活那般碎片化)。文学作品要将人类生活最精彩的东西,可能精彩的东西全部展现给我们。这是文学的目的。但他们也不会立马把精彩告诉你,不经历挫折(反复)何以见精彩呢。其实所谓梗,也有点类似————集中展现精彩之处嘛。只是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一句话(因而可以是客观概念,也可以主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