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在使用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喜欢走捷径,我们简称之为“认知吝啬鬼”。人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认知吝啬鬼。认知吝啬鬼常常致使我们深陷不理性的泥潭,严重阻碍我们实现目标与理想。
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货币错觉”是一种与出众效应相关的现象,得到了行为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这种错觉发生于人们过度地被货币价值的名称所影响时。简单来说,就是认知吝啬鬼仅仅关注货币的表面价值,而不综合考虑影响实际购买力的其他因素,比如通货膨胀、时间和货币兑换汇率等。一项有趣的研究证实了货币错觉现象的存在。在这个研究中,当人们使用数额是本国货币数额若干倍的外币购买东西时,人们的花费会更少(例如,1美元=4马来西亚令吉);当使用数额较小的外币时,人们会花费更多(例如,1美元=0.4巴林第纳尔)。这种现象表明了货币表面价值带来的影响:当一件商品用数倍于本国货币的数值标价时,它看起来更加昂贵(因此人们会减少花费);当商品用较小的金额标注时,它看起来很便宜(会刺激人们花更多的钱)。上述现象说明,即使人们清晰地知道,在将货币数额转换成本国货币之前,数额本身并没有太大价值,但是,依然很难抑制住对货币表面价值做出反应。
在股票市场上,人们都知道应该遵循“低买高卖”的交易原则,但情感导致的属性替换时常会阻挠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当股指高开时,股市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这种积极的情绪氛围鼓励非专业的投资者(以及许多专业操盘手!)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买入的决定。当股指下滑时,情况则完全相反。投资者已经开始亏损,而担心进一步加深亏损的恐惧情绪控制了决策氛围。股票市场触发了负性情感反应,导致人们通常不会做出低价买入的行为,而是会选择卖出。因此,情感性评估使得投资者高价买入、低价卖出,与“低买高卖”的投资原则南辕北辙。在金融投资领域,作为一个认知吝啬鬼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常常不知道为什么就花钱办了一个会员储值卡,就是因为买单的时候店家说,今天办卡储值500我们送100的优惠券,就让我一时冲动就多花了好几百。然后,每周还要想着去消费掉那个储值和优惠券,人为的增加了很多原本不必要的消费。而且,现在这张卡静静的躺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已经2个多月了,我已经在担心会不会店已关门,储值的钱是不是已经打了水漂。这种一时脑热的冲动式消费完全来自懒于动脑,觉得人家已经替我算好了优惠我干吗再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