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提到:死学校、活学校、不死不活的学校。那么,教育亦是如此。在《活的教育》中陶先生全面、具体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需要什么材料;活的教育具体方法。
“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所以,活的教育要如其所是。陶行知先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活的教育。
承认儿童是活的,并按照儿童心理进行教育,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可是,教室里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会令我们头疼,甚至他们会成为教师“特殊照顾的群体”。在我们班级也有这样的孩子,总是坐不住板凳,一堂课需要多次提醒,还时常和别的同学说话。无奈之下,将他们调到了老师的眼皮底下。长时间的说教已不见效果。我开始反思自己,这样的做法既然无效,为什么不能停止,能不能换一换沟通方式。午饭后,我把两位同学请到了心理咨询室。坐下来后,他们拘束得不知所措,低头不语。
“猜猜老师为什么把你们两个请来?”我把板凳更靠近他们。
他们互相看了看,不约而同地摇摇头:“不知道,不知道。”
我望着他们:“老师为什么把你们的位置调到了最前面?”
“我们不听话。”他们显得很不好意思。 “不是,你们都错了。因为你们值得老师的关注,你们也是好孩子。不然老师就不会在你们身上费劲了。老师知道,你们都想成为好学生,而且你们在努力做到,是不是?”我和李家航的目光相遇。
李家航从喉咙里发出最小的声音:“嗯,是的。”
我继续追问:“在努力前进的路上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是对我们的考验,只有克服了它们,我们才能一点点进步。你们相不相信自己?”
他们两个明显不太自信。我又指出了他们的一些优点,并鼓励他们,最后和他们分享了自己带来的水果。
回到教室后,他们神采奕奕,胆小的家航主动提出问题,上课后掏出本子,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坚持了一节课的时间。
“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每个人的家庭不同,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必定会造就不同的人,要不然,这个世界不就太单调了吗?陶先生拿吃饭来作比较,最贴切不过了。同龄人中,有人能吃一碗饭,有人能吃三碗、四碗。我们做教师的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让每个人都吃饱。对于李镒彤、李亚蔚这样自觉、学习力又强的孩子,写话练习的要求会更高,课外阅读的书目会更广泛,而陈子轩只能想方设法让他学会拼音,记住生字,学习简单的故事。
活的教育需要什么材料呢?第一:活的人去教活的人;第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第三: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活的教员是要有思想,且要睁开眼睛向前看。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同他们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一起吃饭,却极少有思想上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更是渺茫。“先有关系,才有教育”这句话我不曾忘记,可是在行动上成为了“矮子”。写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学习了那么多的理论,明明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心灵成长和安慰,却不能时刻带着这份爱和温暖走进教室,有时还是坏脾气占上风。 “活的书籍”这一点,我有很深的触动。我们这一生读了那么多的书籍,到底什么样的书籍是“活的”。陶先生给出了答案: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是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我想到活的书籍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父母、教师就是孩子阅读的一本活书籍。他们的思想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我曾问过六年级孩子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挣钱,为了以后有好工作,过好日子。前些日子,我问了我们班孩子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没有孩子是为了祖国而读书,他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看了那么多的书,难道不明白没有强大的祖国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吗?为什么他们学习的动力仅仅是为了钱,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这不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反思的吗?我们有没有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当我们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时,我们是否以一颗真诚的心去看待这件事?
陶先生还为我们提出了活的教育的方法,一是要有计划,其次是依计划找实现法。只有预知到学生将有的风潮,才能想出对策,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教育的主动权,不至于让自己陷于僵局。这种能力需要锻炼和学习。有了计划,更重要的是行动。行是知之始。
活的精神也是活的教育里一件材料,只有活的精神可以传承,可以影响更多的人。我们做教师的必要有活的精神,不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岂不是“死人”一般。
人活在世上就要受活的教育,作为活的人就要做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