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起作用的还是爱”
Hello伙伴们,我们又见面了~
给你5秒的时间,脑海里默念出3个你最爱的人的名字。
请问那三个人里有你自已吗?
不瞒大家说,我答案里自已的名字在第三位反复徘徊,我猜一定是因为时间不够!哈哈


爱自已有时候是门玄学,我明明在清醒的情况下已最爱自已很久,也自认为自我觉察力还不错,经常与潜意识链接,但架不住“漏网之鱼”。
也是更深刻体会到荣格的那句: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关于爱
心理学里关于爱的排位,爱自已应该是第一位。21世纪女性的我们也会反复看到一句:一位女性可能是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但在一切身份之前,她们首先是“自己”,也清楚爱满则溢。
我们自然也早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女性有别于男性的一些生理机制,尤其是自已也成为母亲后的女性,更理解自已妈妈的不容易,因此大部份女性对于自已的母亲都有愧疚感,加上天生的“母爱泛滥”形成了家庭中女性强自我牺牲感的旋涡。
“勇敢”对于女性非常重要,做自已也很重要。
记得之前看奇葩说,辩论的一个主题是“妈妈疯狂应援明星,我该不该阻拦”?正反:该
反方:不该
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喜欢看辩论赛的原因,因为现实生活中常理不被允许出现的现象在辩论赛中因为游戏规则而被强制支持。这里的常理不被允许不是疯狂应援明星这件事也不是该不该阻拦,而是这个主角是“妈妈”。
即使是今天,现在,在那些所谓大势所趋的热词加持下,女性在社会、家庭的关系纽带中“最爱自已”这件事依然是受到极大牵制的。
因此如何冲破停留在口头上爱自已的桎梏成了你我的必修课,从更好的自已再到更好的家庭关系,更好的事业。

关于爱
爱的本质是爱智慧。爱自己叫自尊,爱他人叫仁爱。关于爱,只有当智慧地处理爱的关系时,爱才会走向真善美。
否则,爱自己不够则自残、爱自己太多则自恋;爱他人同样如此,不够则冷酷,太多则溺爱。

复旦大学熊浩教授在《洞见对谈》中提出了“月光精神”的概念:追求更多的平静、更高的认知、更自洽的生活态度。
关于在社会外界的裹挟下,不同价值观不断碰撞。让人很难决定:到底是“卷”还是“躺”?到底是去追求自我价值还是得到外界的抬举?很显然“月光精神”给了一份答卷。
也有人提出质疑,过分追求内心的平静可能导致人们逃避现实,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当然熊浩教授也给出了自已的答案:不是星光不负赶路人,而是星光不负赏月人。
短短的一句话,但藏着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与经营思路。它不是逃避,不是不知事故的可爱发言,而是像月光,柔但充满力量的洒进生活的所有缝隙之间。

文章中的“月光精神“是把工作作为生活的背景,而不是作为精神独立存在的歌颂;它劝我们慢一点,放轻松,多尝试试试看。哪怕,日子还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但我们会更懂得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明确自已的目标与需要,平衡理想与现实,修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习得幸福的能力。
“月光精神“让我很是动容,而这样的月光精神是否也可以照在我们具体“爱自已”这件事上?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等人生的哲理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这也造就了东方与西艺术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的艺术之所以不像西方艺术那样直接地介入生活,积极地干预现实,而是努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超脱现实的场所,营造一个休息、娱乐的精神空间。中国人对艺术的审美都是领悟性的、整体性的,它不需要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官满足或感性迷狂,而是通过细致反复地“品玩”去咀嚼其中的深“味”。
正因如此,“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化身,便自然地格外受到中国人亲睐。由“月”的象征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原型和审美理想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也就牢牢地铭刻了下来,支配着中国人的几乎全部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
想如月光般地以柔克刚,可能我们首先得有有一个“坚固的基底”,不是像硬币一样非正即反,所有让自已感到不舒服的,不喜欢的都抗拒扔掉。曾仕强老师说,硬币其实有3面,但很多人基本没有这个意识,那个最让人容易忽视却让硬币站立的侧面。
而这个”紧固的基底“我愿喻为硬币的第3面,那个糅杂在简单喜欢与讨厌里衍生出的第3感。


人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会因为天生自怜自艾的情绪,而悲伤;人会因为被拒绝过而害怕再次开口;会因为爱人被伤害过而害怕再去爱人;会因为失去过而在往后的时光中反复未得到就已开始害怕失去;会因为被以爱之名的绑架中,自我不断被侵蚀;也会因为幡然醒悟时用力且没有章法的抗争而伤害到别人。
小时候我们看剧可以很轻易判断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坏人。同理当看清自已价值框架后,成长路上的妥协与坚持不再是两难,而是顺势而为。也不再许愿人生可以过得很顺利,心想事成,但求在向上跃迁的过程中,碰到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强力对手。

实际上,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实际上,人生的关口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人又要离开了,事物总是有些正在盛开而有些已在凋零。
实际上,每个人都喜忧参半。但如果解读地够好,那么时刻都是完满的。
实际上现代很多人可以爱许多遥远、抽象的人,可以生活在无尽地回忆过去、畅享未来和远方,却无法爱身边具体的家人、邻人和朋友,也无法享受此时此刻。梦里美好无尽,一旦回到两个具体人之间的现实生活中便冷漠了。
实际上人只有在和他人的深度关系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航向,只有在那些建立起了依恋和精神共鸣的关系里才能确立自己的存在,当知道有一个温暖之处有人无条件爱着自已时,生命中也就没有绝望之境。
实际上我相信爱情,但并不会去虚无地歌颂爱情。我想要,我就努力去经营好。
存在,即合理,让我们说具体的话,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

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件事当成摩肩擦踵的人群,不论是否已离去,觉察每一个念头背后的自已,细细体味每一种感觉,去修自已。
在经历不那么顺心的事时学着人为地拉长我们跟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原因很简单:当我们自己遭遇问题时,我们与问题的「心理距离」是非常近的。因此,我们需要额外付出一笔庞大的认知资源,来抵消掉问题所带给我们的威胁。那么,剩下能够供我们思考的认知资源,就会非常捉襟见肘了。因此抽离出来以第三者的角度重新看待事与事中的自已,或许更能有智慧地去解决,也更明白自已要什么。即是自已人生的演员与是导演。
在“紧固的基底”上为生命不断叠加层次。一旦能够悟道,会明白从来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过,所有的人、事、关系都是来照见我们的,来渡与帮助我们的,那么自然不必去烦恼获得与失去。该适应社会的时候,有成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该做回自己的时候,又能保留天真,随性而为。
我想这就是“爱自已”的最优解。
此文分享给大家,同时也献给我自已!接纳所有的发生,愿我们无所畏惧且尽情享受人生~

下期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