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读书心得

1.养而亲不在,非孝子之言。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之前我的观念,被家庭影响。还是更加注重人活着的时候。这次观念改观,生的时候认真对待。就是人去世了,也要认真对待。等到需要祭祀的时候也要认真对待。

2.儒家论学有三条:

(1)读事:在生活中学,日用常行中学。学的就是每天手上做的事。
(2)读书:曾国藩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说读书能改变骨相。性格即命运,改变骨相就是改变命运了。
(3)交友: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比什么都来得大,朋友老是读书,你读书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着跑了。有意识的选择影响自己的人,跟什么人在一起就容易变成什么人。

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实意思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你把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做好,做到极致。至于其他方面,不是你能控制的。最后成了什么样子接受就好了。
事情没做好,看看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而不是抱怨别人,因为抱怨别人没用啊。自己是不是需要有改进的地方。

4.好学四标准

(1)志有定向。围绕自己的志向做事情,而不是被福祸驱动。趋利避害就是没志向,没目标,没原则。
(2)知行合一。
(3)日日不断之功。
关键在于不间断。
(4)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和不贰过一起讲。最大的进步就是不退步。
会的东西,别忘了,这是温故。什么是进步,不退步就是最快的进步。你每学的一点都巩固了,犯过的错不再犯,想颜回那样不二过,那进步就比火箭还快。我们不能进步,主要是因为每天都在退步,学过的又忘了,犯过的错又再犯,所以学而时习之,时时注意检查巩固,每个月总结一下。温故而知新,不是又温故又知新,是不温故,就无以知新。

5.永远不离开最终目的。

永不离开最终目的,始终为最终目的服务,而不是陷在“问题”里,这就是良能。
我们平时做工作,搞创作,也是这样,不是服务于那件事情的最终目的,而是时时在意自己的表现。这也是一种“我”。

6.不要说自己都不信的话。

严格要求自己,绝对不要说自己都不信的话。把要求严格到“改天一起吃饭”啊,这种话都不说,要说就具体邀请哪天。养成这个新习惯后,你的话就值钱了,这叫“贵言”。
所以你每说一句话都留意一下。这话我自己到底信不信,就能养成自欺欺人的修养了。

7.所有要求别人有德都是无德。
道德守恒定律。
——当一个人,满脑子正义感强迫别人时,他心里的道德感,全都用在要求别人身上了,留给自己的,还能有多少呢?
对别人要求的越是情绪激烈,留给自己的道德意识,就越少。这时候这些网友纵然没有做什么坏事,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与坏人一样。
人变坏,都是从假装好人开始的。
当一个人要求别人做圣人,自己心安理得做贱人,就危险辣。
所以这世上的坏人数量虽然多,但心智模式永远是这一种,以极苛刻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自己则为所欲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