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那点事》
抗疫在家期间,吃饭是个困难的选择。吃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成了一道哲学命题。不少人翻烂了食谱,由外行变内行成了烹调专家,多少人家煎炒烹炸花样百出,朋友圈儿业主群都成了晒家庭食物的园地,深夜食堂般的剧情一幕幕的在家里上演。吃饭不再是消费,不再是消遣,更难以达成消瘦的目的。病毒尚未远去,人们已经变形。
但在七十年代,吃饭仍然是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国家虽已度过了饥寒,大多数人也不再饿肚子了,但仅仅是能吃饱,离吃好还远着呢,比如街上就很少见到衣服紧绷绷的胖子。人们酸酸地调侃说,头大脖子粗,不是领导就是伙夫。可见胖人是鲜见的高级动物。
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和老邻居家的大领一起到遂平火车站去卖粮食。论辈分,大领应该叫我大(音da,叔的家乡称呼),他比我大了10多岁,大领高高大大的,红脸汉子,讲义气,做人公道,在村里是个人物,后来当了生产队长,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属于乡下乡贤一类的人物。我和大领拉着驾子车载着两家的粮食,跑20多里地到了火车站扎堆摆摊,一字儿把粮食摊开等候买主。遂平火车站是个末等小站,人流量不大,但也算是个集市,隔日有一次交易活动。卖完粮食以后,大领带着我到车站唯一的一家饭店去吃饭,这个饭店是国营的,中午人很多,自己买饭票自己端饭,大领买了两碗肉丝面,4两一碗,一碗5毛钱。肉丝面还是挺实惠的,油乎乎香喷喷的,面汤热肉丝多。饿了半天,这一大碗面条,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从小到大在农村都是喝红薯汤吃杂面馒头,平时吃的面条是白水煮面加点盐,没有菜没有油更没有肉。这么香的肉汤带肉丝做成的面条,长这么大还没有品尝过,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对面条儿有了这么深刻的好感。现如今吃了大半辈子的面条了,面条里的肉也要比那时多得多了,各种烩面、拉面、炒面、卤面、刀削面、臊子面、炝锅面、饸络面等等,都没有遂平车站饭店的那一碗香。到郑州工作以后,每次回遂平到车站下车,都要特意路过这个饭店,看一眼,回味一下那碗面的味道。现在的火车站面貌全非了,那个小饭店早已没有了踪影。但小饭店的那一大碗肉丝面条始终让我回味,只是那样的味道再也寻不着了。
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在县城一家工厂工作,假期了总是把我带到县城里和他一起住。这样我就可以经常到新华书店去买书,父亲也带着我去有文化的人的家里,让我看看他们的生活,开开眼界。有时候他没事了,就在工厂门口几个人各自拉把小板凳坐着聊天儿。一次正在聊的时候,来了一个卖凉粉的,挑着两脸盆儿绿豆凉粉儿,在厂门口停下了。我还没有吃过凉粉这东西,父亲为了让我解馋,就花两毛钱给我买了一碗儿。我一吃真爽啊,凉飕飕滑溜溜的,呲溜一下就进口里了,凉粉配有芝麻酱,点一点儿香醋,吃下去满口的余香,顿觉浑身清爽,一碗凉粉几口就吃完了。父亲看我没吃够,不过瘾,又给我买了一碗,我还是几口就吃完了,吃完了我还盯着凉粉挑子看,看了好久,卖凉粉的也不走,我就厚着脸皮给父亲说还想吃,父亲又给了两毛钱,吃了还是没有吃得劲儿。装着不看凉粉挑子,装着认真听父亲和大人说话,却是心不在焉的,管不住口腹之欲,脑袋不停的往凉粉挑子歪,眼睛也一直往那里瞟。旁边的叔叔看我那个样子,站起来到凉粉挑子那儿又买了一碗回来给我。我很不好意思的接过来,也不好意思再狼吞虎咽地吃了。这次回过神来,慢慢的吃,细细的品,吃完了砸吧着嘴,才有了回味,才知道了凉粉的味道和妙处。直到现在,对凉粉儿还有着良好的印象,夏天清凉,春秋清爽,冬天解腻。只是那种一次要吃个够的感觉没有了,甚至带有挑剔和审美的意识去看凉粉了。河南的凉粉儿,新疆青海的酿皮儿,东北的大拉皮,到各地能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凉粉家族,遇到了都会尝一尝,每一次品尝都会想到在遂平大街上的那四碗凉粉,想到那贪吃凉粉好像永远吃不饱的情景。四碗八毛钱,那时候够全家人吃一天了,也让我回味了半辈子。
上初中的时候到汝南县罗店公社(现在的乡镇建制)去卖粮食。罗店离老家刘班庄也有十多里地,拉着架子车去要走半天。上午卖完粮食,中午想找地方吃饭,找来找去找不着饭店,这个乡镇儿根本就没有饭馆儿,没有办法,饿着肚子拉着驾子车拖着沉甸甸的步伐回家,到家里就到了晚饭点了。粮食卖了,钱有了,却买不到饭吃,这一天的疲惫、急慌,饥饿的感觉从来没有过的,饿得浑身无力,才真正体会到了吃不着饭的滋味。
困难时期,搞艺术的不如卖馒头的。在宜兴听说五十年代紫砂大家们一把紫砂壶只卖几块钱,挑着一担子紫砂挨家去换粮食,杂志上说齐白石不得志时经常拿画换粮,看来都是真事儿。做人首先的是不饿肚子,吃饱了才有闲暇读书做学问干事业。发展是建立在温饱基础上的,学问不是饿汉子能够做出来的。人们常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当你饥饿过,你才知道,温饱的美好美妙,才知道温饱的来之不易,才知道我们当今脱贫攻坚不拉下一个穷人的时代意义。
不让每一个人饿肚子是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民族的理想。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有房子住有饭吃有事业做,民富国强,才真正体会到世俗的幸福,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020年2月1日于耕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