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馄饨王没开了,听说了吗?”
“好端端的怎么没开了?我昨日还跟我家沐雨说起要带她去吃馄饨的呢。”
“哎,谁知道呢!那么好的馄饨店,说不开就不开了。”
的确,馄饨王的馄饨在城里是出了名的好吃,价格又公道。
两人只顾谈笑,没有人注意到那张平凡却又掠过一丝狡邪的脸。
没有人知道馄饨王的老板叫什么,从哪儿来,或者有没有亲人。问起他姓什么,他说他不姓‘王’;问他从哪儿来,他说‘从家乡来’;问他有没有亲人,他反问你‘谁知道呢?’。
每个人总要有一个代号的,自然而然的,他的代号就成了“馄饨王”。对此,他是没有异议的。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何必管那么多呢。在这一点上,馄饨王看得很开。
馄饨王究竟从哪儿来呢?他不说,人们自然也不知道。既然如此,就到了传言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传闻说馄饨王以前是很穷的,家徒四壁,整个屋子就一间房,还是他自己从外面捡回材料搭建的。既然是捡回来的材料,显而易见,漏雨是常有的事。馄饨王没有什么手艺,种田也不会,日子过得很不好。对于这样的生活,他也乐在其中。他仿佛总能找到可乐的事。据知情人说,虽然日子不那么好过,馄饨王平日里却不是一个冷心的人,街坊邻里或多或少地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后来馄饨王是怎么学会做好吃的馄饨的呢?这个似乎就更为神奇了。
馄饨王某日早上醒来,竟发现床头上放着一本书和一封信。馄饨王是识字的,即使生活不尽人意,但识文断字技能还是具备的。带着一些疑惑,馄饨王拿起了这两样奇怪的东西。只见书面上写了几个大字:馄饨制作。信封封面写着:规矩。书里的内容不得而知,信里的内容很简单:
一,不得说出手艺来源。
二,店名为“馄饨王”,店址必须位于XX城西街口。
三,与人为善,给老人和小孩的馄饨多五个。
馄饨王也没有多想,两个月后,他背井离乡,在XX城西街口摆出了“馄饨王”的招牌。
“吃馄饨吗,您?”一边说着,馄饨王一边拿出布擦拭着桌椅。
“来一碗。”
“好的,您稍等。”
只见他麻溜的放下抹布,又净了手,来到馄饨摊上,丢了馄饨下去。又趁着馄饨煮熟的空档,舀好调味汤,没一会儿,一碗馄饨就做好了。
客人吃完结账时,他也往往会报个账。
“一碗馄饨五元,收您十元,找您五元,您慢走嘞。”
馄饨王一如既往地热心,邻居需要帮助时,几乎有求必应。
馄饨的名气渐渐的大了,馄饨王一天比一天忙,有时竟来不及吃饭。每天事情一多,馄饨王也没有以前那么热心肠了。别人来请他帮忙,他偶尔也开始推辞,一天天的下来,馄饨王脸上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耐烦。人们也很有自知的渐渐不再找他帮忙。
这日,天色已晚。馄饨王迎来了今天最后一位客人,是位老人。这个时候,刚好只剩下一碗馄饨了,馄饨王实在累得紧了,不想为这位客人再做五个馄饨。自然而然的,这位客人并没享受到特殊的福利。他自以为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
第二日清晨,人们惊讶的发现,馄饨王不带任何征兆地关闭了,并且没有人知道原因。有人说馄饨王这是享受去了,毕竟赚的盆满钵满呢;还有人说馄饨王只是把店铺转地方了,没有人会放着这么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不要。
奇怪的很,一个月后XX城西街口又开了一家馄饨王,还是原来的味道,也是原来的店名,但老板却不是馄饨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