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主演。本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在被人冤枉杀妻及其情人之后被关在肖申克监狱。在长达19年的监狱生活中,坚持希望,努力生活,最后在得知自己洗脱罪名无望之后,越狱重获新生的故事。
全篇都在讲述“希望”对于人们生存的意义。借用本片中安迪留给瑞德信中的那句话“心怀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本片主题也在于此,希望—生命之光。
也许有人会问这部影片到底好看在哪?
其中的“救赎”便是能引人思考的,影片中的“救赎”分为了五层含义
1.得救之道,尽在其中
在最终决定越狱之前,安迪与瑞德之间有一段对话。关于自己的“罪名”,安迪说:
“我太太说我是个很难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来的书,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么爱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关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对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认识:
“……对,是我杀了她,虽然不是我开的枪,但是我害她离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典狱长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间发现了一本圣经,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得救之道,尽在其中”。这是一句双关的话,既是讲安迪越狱的小锤子藏在里面,更在讲整个影片的“得救之道”
2.救赎的三层意思
救赎,指用行动抵消、弥补罪过,使其脱离灾难或危险。所以救赎有三个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价——解脱。
在影片的开头,安迪对瑞德说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无讽刺地说:“肖申克”这个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无罪的。而安迪后来说的那些忏悔:“对,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了她”,“没错,是别人干的,却由我受罚”。
这里的“有罪”,是宗教意义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人生下来就有七种“原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个“救赎”的过程。
所以“救赎”的第二层意义,是宗教上的,指为陷入罪孽的灵魂,支付代价,给予其真正的解脱和光明,使其灵魂得以净化。监狱表面上是为你犯下的罪而受罚,实际上,你也在摆脱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狱,但此片的宗教意义下,监狱却是人生“救赎”的最形象化的体现。
入狱后,安迪靠着之前当银行家的经验,帮狱卒和典狱长逃税和洗钱。这事儿,他之前肯定没少干过,不过之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原罪”,之后是为了“给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为户外干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这就是一种“救赎”。
3.人性的另一种原罪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为犯罪,到这儿寻求救赎,但监狱的这个特殊环境,却激发了人性的另一种“原罪”——对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义。
大家都记得那个经典情节,在监狱里过了一辈子的老布被释放后,因为无法适应外部世界而自杀。
这就是心理学和哲学上的“救赎”,我们是自由的,但却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笼中,当被巨大的未知恐惧所包围,只能有限的世界里寻找短暂且易逝的快乐去麻木自己的灵魂渐渐地,也就迷失了自己。
但是安迪摆脱了这种麻木感——即越狱
4.伟大的救赎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时间线:
1948年,安迪入狱;
1950年,进入图书馆,帮助典狱长洗钱;
1963年,发现了真凶,要求翻案,被典狱长拒绝;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并发生了本文开头的对话;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这正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他要等上八年?
影片开头中有一个赌局,大家都下注,这个文静的男人会第一个受不了这个鬼地方。
可事实是,这位爱好地质学的银行家在第一个晚上就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研究监狱的墙。
肖申克监狱建于三十年代,当时的混凝土技术还不过关,经过这么多年风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识到这个墙也许是可以挖通的。
一开始只是想找点事情做,但在后来,由于遭到“三姐妹”的欺压,他开始考虑计划的可行性。随着他对肖申克监狱的熟悉,他发现,从那堵墙往某个方向开挖,可以通向污水管道,通过污水排放系统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个越狱计划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但这个大胆的计划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一个“备胎”,他真正的希望还是找到真凶,直到典狱长亲手扼杀了这个希望,直到1967年某个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个通道。
5.自由的枷锁
如果你只看到体制对人的束缚,那仅是很表面的东西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肖申克监狱里所有的犯人和现代社会的人一样,他们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的幻觉,是牢笼中一时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长的自我救赎后,体会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证。
这才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真正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