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拖延心理学》简·博克,有删改,文章共1000字)
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没有人想要失败。失败意味着自己表现不够好,意味着不被认可。无论是在进化的历史上看,还是在个人的成长历史来看,失败的结局都不会好。
恐惧失败的表现具体为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被自我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
事实上,害怕失败的人往往以一种宽泛的方式来定义“失败”。当我们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我们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理查德·比瑞博士观察到害怕失败的人可能有一套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将为成就而奋斗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这些假设是:
(1)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2)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3)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
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来表示上述假设: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事实上,这个等式可以转译为以下声明:“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或者“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对自己感觉很糟。”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你做得好或不好的问题。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对许多人而言,能力指的是智力上的能力,所以他们想要让他们做的每件事情都表现出他们是多么聪明——无论是写一份出色的报告,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还是在谈话中显示出才华横溢或妙趣横生。你也可以将能力定义为某种特殊的技艺或者才能,比如小提琴拉得多好,外语学得多棒,或者网球打得多牛。
有些人则将能力定格在具有个人吸引力、风趣幽默、紧跟最新时尚或者拥有最新的掌上工具。不管能力是如何被定义的,当它成了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
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了唯一的衡量;其他方面都被忽略了。一个出色的表现意味着一个出色的人;一个平庸的表现意味着一个平庸的人。这成了一个定论。
所以打破对失败和被评价的恐惧就需要牢记一个公式:
表现≠能力≠自我价值感
今天面试的失败,一次考试不及格都不代表我的能力如何。因为表现不好,有很多的因素影响,比如今天状态不好,比如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将糟糕的结果归结为稳定的内在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评价。
即使是糟糕的结果显示了我们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也不等于我们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就像一条河流,是始终在流动的。我们只能评价自己的某个方面,不能评价整体的自己,整体的价值。
牢记表现≠能力≠自我价值感,只有意识到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打破这个链条,才可能走出对失败和被评价的恐惧,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