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本书从8个管理维度,重新解释管理、组织、计划、领导等概念。让人们看清最重要的,是要把理论变为常识。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第一部分 什么是管理
想要让管理发挥效能,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管理。
第一,管理是一种分配,就是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要做到基于责任分配权力和利益。之所以特别强调责任,是因为只有分配责任,才能激发人的能力和热情。当然,如果没有给予相应的资源,效能也不会被发挥出来。
第二,管理应该始终为经营服务,书中举例,国内很多家电企业容易亏损,不是因为其管理水平不行,而是它们的管理水平超过其经营水平,大部分企业还处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水平,一些企业就开始流程再造,这样一定会造成亏损。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企业开展过度的管理培训,超出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服务的对象是什么。
第三,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效益和效率是绩效的两个方面,管理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能产生绩效,就是有效的管理。
第二部分 如何让管理发挥效能
所有组织都希望实现劳动生产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最大化,如何通过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组织是什么?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讲究分工责任和目标。今天的组织处在一个混乱的商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组织必须是动态的,能实现组织真正学习,主动打破组织内部平衡。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能够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应变化。作者从激励,决策,计划和控制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让管理发挥效能。
有研究者把提供给人们的工作条件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保健因素不会有激励作用,只有晋升、奖金、价值的肯定等激励因素才具有激励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激励因素,就要确保获得激励因素的员工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如果激励因素是多数人获得,激励因素就降为保健因素。此外,很多管理者喜欢和员工探讨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却忽视了员工的生活状态,当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这种行为完全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一个最重要的领导行为,就是怎么快速地做出有效的决策。我们在判断一家企业的决策对或错时,并不是看这个决策本身,而是看这个决策能否获得执行并取得决策的效果。每一个管理者都会面对日常决策和重大决策的挑战,当进行决策时,既不能简单地依据数据,也不能单纯地凭借经验,必须考量诸多条件和因素,进行理性决策。通过训练自己掌握理性决策的步骤,形成思维习惯,也就具有了理性决策的能力。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纠正的一个错误是个人决策,集体负责。因为个人常常犯一些习惯性错误,例如首因效应,只通过第一印象就决定判断。类似的错误还有晕轮效应、新近效应和角色固执。集体决策是群体智慧相互碰撞和选择迁就的结果,是一个风险较小的决策,但它是一折中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决策。做到集体决策有效,至少满足三个条件:相对少的人数并且能够信任、互补的技能和共同责任感基础上具体目标和共同工作的方法。责任的问题一直是管理的基本问题,集体决策的实现需要个人负责来保证,明确的个人责任意识可以让管理变得有效,承担经营后果,以及对风险进行控制。
计划是管理中最基础的职能,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管理价值的职能。对于很多管理者而言,计划只是档案文件,年初上交的提案、年底总结的参照和应付检查的工具,管理过程中并不会使用。所谓计划,就是为实现目标而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由于目标是对未来的预测,要解决的是未来问题。所以我们在讨论计划时,重点不应该是目标的合理性,关键是实现目标的行动,也就是寻找资源的行动要合理。计划就是行动的安排,没有行动的计划是无效的,没有计划的行动是致命的。保证计划得以实施需要三项重要安排,分别是政策、程序和规定。首先要制定政策来分配资源,再确定程序以保证资源得以监控,规定是保证存在获得资源的条件。
保障绩效达成的需要用到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控制。企业的规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组织(包括机构设计、工作职务的规定)以及领导职能(包括职权划分、员工激励)在实现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控制来衡量、核对和修正,才能转换为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控制本身是一个过程,由四个步骤构成:立标、监察、核对和修正。通过建立具有挑战性又合理的绩效;测量、收集、存储以及反馈个人或组织的资料;将实际活动和预先计划比较;按原来计划,修正偏差活动,实现控制过程。控制不是一套制度、体系和要求,要想让控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标准化、量化和全过程化这三个条件。管理者必须理解控制需要设立标准,进行检验与衡量,并贯穿管理活动全过程,否则不会发挥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反应。员工常见的负面反应包括认为目标和标准是压力工具、过分重视短期因素和隐蔽信息等。防止出现这些现象,需要做到授权和控制的双向互动。
总结和思考
在参加工作之前,有读过这本书。当时对管理没有什么认识,简单的翻阅后,留下的印象只是管理不是监管、强制别人去做什么。现在再读,结合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可以理解书中绝大部分的内容。要将这些管理概念吸收,转化为常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总结。相对于管理中的所有资源来说,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对人的激励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者需要了解下属的长处,能够按照其长处设计下属的工作和职能,绩效就会得到保障。很多管理者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要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为了让组织取得好成绩,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地带领下属一起工作,发展下属。发展下属需要给团队提供清楚的方向感和目标,将组织目标和下属的发展目标合二为一,并给与相应的资源的权利,促使下属顺利工作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