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一个姑娘,25岁,结婚不到半年,怀孕将近四个月,因为丈夫和婆家的“虐待”想要离婚。
她走投无路,病急乱投医地找上了我,想要咨询离婚问题。
我只算近邻,并非专业还单身,面对攸关他人婚姻的大事,我下意识选择了慎重,并没有贸贸然提什么建议。
女孩家庭情况我了解一些,着实不容乐观:她爸去年因病去世,妈妈在建筑工地上刮砖(用铲子等工具清除废砖上的石灰),家里还养着几亩地。姑娘是老幺,新婚;大哥嫂嫂带着侄子在市里工作生活。二哥空有一身蛮力,脑子却不大清醒。
我出于礼貌问了两句,姑娘的回答着实令我心惊。
婆家在村里有钱有势,她是被媒人甚至自家人逼婚,而丈夫没有工作,只顾自己玩乐,对她动辄打骂,摔门,不让看电视,莫名其妙的暴躁发火,甚至动手打人,开车把姑娘扔半路上的事都做得出。公公婆婆对此麻木甚至纵容。
她不知道丈夫收入,没有零花钱,感受不到一丝婚姻的幸福甜蜜。娘家安慰她,忍忍吧,有了孩子就好了,可是当她公布这个喜讯时,没人在意,丈夫依旧故我,婆家甚至没人出资,让她自己去医院做检查。
而姑娘妈妈的身体却因为常年劳累垮了,胃病严重,食不下咽,忍着病痛在大儿子家照顾孙子,大儿子一家,包括妈妈自己,对她的病情无动于衷,市区里有最好的医疗设施,却没人提检查这回事,说是要钱不要命。
姑娘婚后基本上住在娘家,几次提出离婚,妈妈和姑姑才帮着找人。今夜,她家又在争吵。
姑娘胆小怯弱,婆家强势,家人势单力薄,就像一只困在罗网中的小虫,面对残酷命运的“毒蛛”奋力挣扎也无法逃脱。
而我几乎感同身受,大部分的时间我跟她一样胆小懦弱,但却知道,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那种绝望的境地。
我的知识和价值观都不允许。
我跟她一样出身贫寒,唯一的区别:外出求学多年,接近而立才学成归来。
而供一个大学生是各自家庭力所能及的事。
换做是我,一开始就坚决不会成婚,大不了外出打工。
就算结婚也知道避孕,才不会相信什么浪子回头的童话。
就算怀了孕也争取在50天之内拿掉,不让意外伤害自己的身体。
我会找婚姻法研读,自诉法院离婚。
村委,妇联,媒体,舆论,法律……我会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随时结束这场闹剧。
我把所有知道的告诉了她,让她自己做决定,然后回头看到了我自己。
15岁之前,我跟她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直到现在仍然跟她一样胆小怯弱。
但是我知道当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该如何求助,向谁求助,保护自己的理论充实又强大,不怕实践。
况且我有基本的能力,知道独自一人也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极大可能还活得很满足。
学历,年轻,都是我的资本,最不济我还有文字,一支笔就不会让自己饿死。
我好奇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在命运的分水岭上界定左右?深思几次,才有了答案。
是知识。
换句话,是读书。
“知识就是力量”它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单单只起鼓励的作用,而是实打实的。
孩童时代的小人书,让我很早就对外面光怪陆离的精彩世界好奇又向往,让我比同龄的孩子知道得多,受到的夸奖多,而这种优越感带给我自信和动力,我很自觉并努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从来不是一件枯燥的事。
就算后来学得越来越吃力,我也赶着一趟趟末班车来到大学,那些一路上主动被动,不愿意还被硬塞的知识在我的身体里发酵,整个过程无声无息,甚至被大多数的人耻笑无用。
我现在知道是它代替家人代替命运之神在一直不断地塑造我,保佑着我。
我致力求学,为难自己也为难家人,跌跌撞撞才拿到了硕士文凭。
从而对读书无用论彻底无视。
读书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多,方法越多畏惧就越少,畏惧越少就可以越从容,有把握直面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那些知识不是无用的稻草,就算你不管不用它也在自己腐熟,会在意外来临的时候灵机一动发挥出作用,为你面对不确定时提供能量。
若是你再多一些实践,收获就会成倍甚至指数式增长。
知识如好米,如已备好,你就是煮白粥都不会饿死,况且还有各种美味大餐,就等你这个厨师就位了。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珍惜获得米粒的机会,然后煮饭也好,种在地里等收成也好,全部由你做主。
不要成为下个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