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在不久前,我才认识到自己仍然是个抗压力不怎么强的人。
我一度以为保有面对困境,仍旧相信可以调整出牌顺序改变局面的信念,就可以算做不屈不挠。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越来越意识到,抗压力的前提是情绪管理的能力。
因为一旦上头,你就输了。
所有理性的决策,都会离你而去。这时,你的“操作系统”已死机。
能够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的情绪有很多,包括消沉、愤怒、恐惧、焦虑。今天,我们注重剖析下“焦虑”。
人为何会焦虑?
焦虑的源头是恐惧。
面对一件事情,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间降至,但任务还没有完成;下一个就轮到你演讲了,但是演讲稿还没有准备好。这些事情,都会引起你的焦虑。
面对未知的情况与已知的惩罚,人们都会因为恐惧而焦虑。
我该如何解决?
1.找到你的焦虑源,把它从你的大脑清理出来,放入“外部存储器”
给自己点时间,想清楚究竟是什么在困扰你。找到之后,问问自己,它真的很重要吗?一定非做不可吗?对于复杂的事情,你可以把它写到白纸上。如果是“选择题”,就写出它的利弊得失;如果是“解答题”,就拆解这件事的解决流程。
2.预想事情的最坏结果
很多时候,你会焦虑,是在害怕把事情搞砸了会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可以在大脑中事先推演事情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预想事情的最坏结果,如果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无法满意,那就别再纠结,启动爱咋咋地机制(笑)
上级的要求不是圣旨
作为领导,总是希望自己的下属可以快速成长,尽早地独当一面。但是,如果下属不能合理地看待上级的要求,反而会给自己前进的道路平添阻力。
开玩笑的说,在某些时候,我甚至鼓励你不要太把上级的话当回事。正确理解事情的重要性,把它放入正确的“优先级”中,然后神经大条一点,该干嘛就干嘛去。
千万不能领导随口说了一句,你就如同接到一张圣旨,然后在脑海中迟迟挥之不去。
两种思维方式
面对压力,人们会有两种思维方式——必须型思维和愿望型思维。
必须型思维方式,是绝对化的思维模式。
认为我们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和目标,绝不接受任何无法完成目标的理由和结果。实际上,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没有任何事是必须的,只在于最终的结果你能不能接受。何况凡事都有多种可能性,有很多事情是出乎意料的,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
长期抱有这种思维,会不利于韧性的养成。一旦必须的任务没有完成,心理落差会特别大。弦太紧了,也会崩。
愿望型思维模式
相对于必须型“绝对要……”的思维模式,愿望型提倡的是“最好这样……”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会让你的精力始终盯在最终结果上,它建议你放下心中的执念,轻装上阵,也许这样,才更能调动你的热情和积极性,反而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突然想起去年夏天陈女士对我的寄语,“别过分关注结果,你会走得更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我是马振朕。2018,我与自己有个约定,周更一篇有价值的精炼原创文。你的反馈是对我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