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美的谬误。
很多人相信一个好的沟通者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和技巧处理好出现的每一种情况。
当我们接受“好的沟通者是令人满意和无所不能的”这个信念后,下一步就会假定如果我们不完美,就没有人会欣赏。似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无知,都会成为我们社交上的缺陷。我们渴求能得到他人的重视和欣赏,会尽量让自己看上去很完美,冒着被他人看穿视为骗子的风险。即使没有被揭发,这种伪装也会导致我们心力交瘁,得到的快乐微不足道。
陷入完美的迷思,不仅会使得自尊心降低,更让别人开始讨厌你。当我们无法达到自己认为的高标准时,又如何能喜欢自己、解放自己?所以,
让我们坦然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
像其他人一样,我们有难以表达自己的时候;
像其他人一样,我们也会犯错,没有理由隐藏它;
我们应该诚实的了解自己的潜能,成为我们能做到的最棒的人;
2、赞同的谬误
我们离不开他人的赞同,并非常向往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赞同(想一想朋友圈点赞)。我们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向他人寻求赞同,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幸福。这种谬误会导致一些荒唐可笑的情形:
我们会因为一个不喜欢的人的不赞同,而感到焦虑;
我们会因为别人做错事而感到抱歉;
我们在以做作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赞同后,自己又会感到难堪;
赞同的谬误也是非理性的,仿佛只要我们忽视自己去取悦他人,就会让他人更尊敬、喜欢你。但这是不可能的,很简单,我们认真想一想,我们会尊重那些为了得到赞同,而在自己的重要价值观上一味妥协的人吗?可能有人用投其所好、小恩小惠去迎合他人,但是这些人很难得到真正的感情和尊重。
追求所有人的赞同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能的,预期中的冲突必然会发生。假如你的某种行为,被甲赞同,乙反对,那你改如何做呢?
先别误会,抛弃赞同的谬误,不是要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我们必须要考虑他人的需求,只是如果我们为了追求目标,抛弃自己的根本需求和原则的代价太高了。
3、应该的谬误
我们常常不能区分“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想像一个对世界满腹牢骚的人,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异:
中秋节应该不会下雨的‘
我们应该长生不老;
人民币应该不会贬值;
我们应该会飞;
很明显,上面这些抱怨都是非常愚蠢的。无论这些愿望多么美好,就算你坚持认为不能改变的事情,应该发生改变,这也改变不了事实。当我们困惑于“是”和“应该是”的时候,还是会陷入非理性想法中折磨自己,所思所想如下所述:
我的朋友应该更善解人意;
他不应该这样独断专行;
他们应该更加友善;
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
上面每一条都意味着:我们总是更喜欢别人不同的做法。期待事情更顺利是合理的,试着改变现状也是好点子,但是,坚持认为世界应该像你所想的那样运转,或者当事情遇到挫折时就觉得受到欺骗,这是不合理的。
把应该的谬误加载自己身上,也会导致不必要的失落感。举几个栗子说明那些不切实际的自我强加的“应该”:
对于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应该能迅速解决;
我不应该感到受伤;我应该总是快乐安适的;
我应该一直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宽宏大量、体贴高贵、勇敢无私;
........
迷恋于“应该”,会导致三个恼人的后果:
首先,导致不必要的痛苦。不断渴望理想的人,很少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和现状;
其次,只是抱怨没有行动,会让我们不想做任何事来改变不满意的状态;
最后,喋喋不休的抱怨会令人痛恨,并建构起一种防卫的氛围。告诉他人,你喜欢什么,会比说教更管用。尝试一下把“你应该准时”转换为“我希望你能够守时”吧。
4、过度推论的谬误;
在基于有限的证据推论的情况下,我们只聚焦于少数缺点,似乎它就是我们的全部。除了遇到的困难,我们忘记了自己也解决过许多问题;尽管会有时候疏忽,但在其他时候我们是用心和细心的。
我们试着进一步检核夸大缺点的时候,会发现“绝对的”陈述几乎都与事实不一样,而且往往导致灰心和生气。当我们用更准确的信息代替过度推论传达给他人以及我们自己时,就会觉得好很多:
“你常常不听我说”
“这个星期你已经迟到三次了”
“今天我没有想出任何好点子”
........
5、因果论的谬误
这种谬误是基于一种非理性的信念,认为情绪是由他人,而不是一个人的自我内言引起的。
第一种状况的烦恼,经常发生在这些情境:
处于一种义务感去探望亲友,而不是想真诚的看到他们;
当他人的行为打扰到我们时,仍然保持沉默;
当我们快要迟到下一个约会时,或者身体不适时,仍然假装专心听对方说话;
当别人征求我们意见时,即使你的想法是负面的,仍然会给出赞美和保证。
........
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选择一种避免给他人带来痛苦的沟通方式。我们也可以为了让所关心的人生活的更轻松,选择麻烦自己。然而,我们要明白,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引起他人情绪的唯一原因,就未免太自作多情了。准确的说,对方是在用自己的感觉回应你的行为。说是我们让他人生气、烦恼、快乐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别人用生气、烦恼、快乐来回应我们的行为。
因果谬误引起烦恼的第二种状况,貌似是对的。因为他人的行为,导致我们的情绪激动或低沉。但是,我们想一想,在昨天引起我们开心或苦恼的行为,在今天可能就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why?因为到了今天,我们认为不那么重要了。没有他人的行为,我们确实不会感受到某些情绪,但决定我们如何感觉的不是他人的行为,而是我们对此的反应。
6、无助的谬误
当超过我们能控制的的压力,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把自己视为受害者的人,会这样说:
在这个社会,女人绝对无法成功,它是男人的世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我生性害羞内向,我想变得更外向,但是没有办法;
我不能告诉上司她对我要求太多,如果这样说,我可能会失去工作;
........
只要我们了解一点——“如果我真的想去做,就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以上的说法的错误显而易见。大多数“不能”的陈述换成“不愿意”(“我不能告诉他我在想什么”变成“我不愿意对他坦诚”)或是,换成“不知道怎样”(“我不能持续一场幽默的对话”改成“我不知道要说什么”)会更为正确。
当我们把这些不正确的“不能”换掉之后,明显的,不论是需要选择的事情,或是需要行动的地方,都会非常不同于“你是无助的”这种说法。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论出,许多“不能”其实是不想改变。举个栗子,寂寞的人倾向于将自己贫乏的人际关系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他们认为“它超过了我的控制”。同样,他们预料对方会拒绝自己。请注意这种态度的【自我应验预言】: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期望是渺茫的,就会导致我们采取一种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注目的角色的方式去行动。
7、灾难性预期的谬误
抱有这种谬误的人会杞人忧天,他们认定如果某件糟糕的事情可能发生,那么它一定会发生。典型的灾难性预期包括了:
假如我邀请她跳舞,她或许不会想跳;
假如我为了解决一个冲突而公开发表意见,事情可能会更糟糕;
假如我去应聘这个工作,大概不会被录取;
假如我把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也许他会嘲笑我;
.......
一旦我们开始预想灾难性的后果,【自我应验预言】就开始建立。如,那些认为伴侣不会为了改善关系而做出改变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
也许我们认为,所有与他人的沟通都会成功,是很天真的想法。但是同样,假定我们所有与他人的沟通都会失败,也一样是可笑的想法。那么如何避免灾难性预期的想法呢?答案很简单,让我们紧接着想一想即使沟通失败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始终记住,为别人的赞美而活着,和试图达到完美都是愚蠢的想法。在既定的情况下,失败,不会像你想像的那么糟糕。假如人们真的嘲笑你又如何?假定你不会得到这份工作?假如他人对你的言辞感到生气又如何?这些事情真的以后那么严重吗?
以上观点来自于《沟通的艺术》作者(美)罗纳德.b.阿德勒 拉塞尔.f.普罗科特
学习必须输出,分享才能提升。感谢您陪伴我的学习成长之路,欢迎您的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