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反射疗法治愈中风11例临床报告
山东德州市好兄弟保健中心(中国足健会会员) 房士建
中风病是以患者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嘱斜,舌强言塞或不语,口舌歪斜等主症的
一类病证、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很相似。《内经》中有偏枯、风作、风懿、风痹等不同的命名,但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一般认为是由感受风邪所致,至金元时代王履始把由外风所致者称真中风,由内风所致者称“类中风”,又名“非风”“卒中”或“内中风”等。目前所称的“中风病”实指后世的“类中风”,与《内经》、《伤寒杂病精亏论》中的“中风”名同实异。《医经溯润集·中风辨》指出:“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指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彦修曰:“……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关于中风的症状,《证治要诀·中风》很扼要地指出。“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雍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对于中风的治疗,由于对病因的看法不同治则亦有分歧。金元以前的医家认为是外风致病,故治疗以祛风为重。金元以后主要以内风立论,治则以镇肝熄风为重。自从王清任提出活血化瘀的治则以后,对于类中风的治疗有了新的开端,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对本病的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足反射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病因病机]
一、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脏腑虚损,后天不慎,易损脏腑,气血失调,络窍闭塞,发为中风。
二、情志过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配五脏,五志过极,则损伤五脏,耗伤气阴,致脏腑失调,阴精亏损,阴阳相失,气血逆乱,瘀血、痰浊等诸邪随之而生,闭塞络窍,脏腑筋脉失养,发为中风病。
三、饮食失节
饮食失节或偏嗜,如嗜食肥、甘、咸、酒等,损伤脏腑,令阴阳偏盛、偏衰常致本病,故《内经》称中风病为贵人膏梁之疾。《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伤,肌短,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五味过极,能损伤五脏,令人早衰,折人寿命,促使某些老年病的发生,很早已引起重视。
四、劳役过度
“阳气者,烦劳则张”。长期过于劳累,易耗伤阳气或阴精,损伤脏腑,致脏腑、气血失调,形神失养,阴阳相失,风邪内生,而发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平素多有头痛眩晕病史。发病前常有头痛头胀,视物不清,舌强不利,肢体麻木不灵等先兆。发病有急有缓,发病急者,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发病缓者多在夜间大小便时或早晨起床时发现半身瘫痪,或有口舌歪斜,舌强言寒或不语。
[类证鉴别]
1.痫证:中风与痫证都可以有突然昏仆的见证。痫证则过去多有同样发作的病史,发作开始多有尖叫声,口吐白沫,四肢频繁抽搐,小便失禁,抽搐过后,昏睡片刻,醒后一如常人,并无语蹇与偏瘫发生。
2.厥证:中风与厥证都可以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的见证。厥证一般发病时间短暂,可以自动苏醒,醒后无语蹇与偏瘫发生。
[辨证论治]
中风病以阴阳偏盛、偏衰,气血逆乱为本;以痰、瘀、湿、火、痹塞络窍为标。但因病位有深浅,病情有轻重,病势有顺逆,标本虚实也有缓急先后之差异,所以临床上常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品斜,语言不利,或见半身不遂。如仅见口眼扣眼歪斜,语言不利谓中络;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兼半身不遂谓中经。中脏腑者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且有先兆及后遗症出现。
[临床治疗]
一、临床资料
先后接受门诊治疗的病人14例,其中男性 9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9岁;病程最长为9年,最短为2年;以上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中风病。
二、治疗方法
足反射疗法:遵循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基本反射区必做的原则,重点加强垂体、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头部、三叉神经、小脑、脑干、心、脾、肺、肝、胃肠、肩、肘、膝、髋关节、脊椎、上下颌、甲状旁腺等反射区,施术力度不宜过猛过重,要均匀,柔和,具渗透力,使患者足部反射区内有酸胀感为度,治疗时间40~50分钟为宜,施术期间嘱患者尽量饮
用温开水300~500毫升,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及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
三、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徐××,女,73岁,已婚,退休干部,家住德州市汽运家属大院,病程7年,初诊日期: 2000年9月12日,经中医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来本部求治。
初诊主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行走困难,口眼歪斜,面色皓白,气短乏力,动则自汗,食少便溏,足跗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由于劳役过度,正气自虚,气虚血瘀,筋脉失养,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行走困难等;脾气虚故食少,便溏,足跗肿胀;气血亏虚故面色酰白,短气乏力,自汗,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虚血瘀,湿浊内盛之象。
临床诊断:中风一气虚血瘀,痹阻脉络型。
治疗法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足诊:肾##、输尿管##、垂体##、甲状脾+#、斜方肌#、胃#、胰+、心#、脾#、小肠、生殖腺#、肩#、膝##、胸、上下身淋巴腺##、腹股沟#、小腿反射区 (头段)##
处方:遵循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基本反射区必做的原则,重点加强以上反射区,每天施术一次,时间40~50分钟,施术期间给患者饮用适量温开水,10天为一疗程。
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治疗2疗程后,口眼歪斜,面色皓白,气短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足跗肿胀等症状明显好转;在接受治疗6疗程后,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行走困难等症状减轻,恢复状况良好;在接受治疗9疗程后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完全好转。为巩固其疗效,患者每3天接受足反射疗法一次至今,跟踪回访,至今无复发,痊愈。
[其他治疗]
1.枳实注射液: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3~0.5克,用5%葡萄糖盐水10毫升稀释,5~10隔
分钟静脉内缓慢注射。每15分钟或半小时一次,连续二次后,改为每公斤体重0.5~3.5克,加10%葡萄糖液100毫升静脉点滴,每分钟20至30滴。
2.艾灸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艾灸壮数不限,以病情好转为主。针刺人中、风府,发
用重雀啄手法,风府只用平补平泻手法。
[转归及预后]
本病死亡率很高,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130万人发生本病,约有86万人死于中风。
但病情轻重对本病的预后有决定性的意义。一般来说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冶疗效果较好,后遗症亦少;而中脏腑者病情较重,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较高,留有后遗症者亦多,且常有复发。神志清醒者预后较好,神志昏迷者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护]
古人对中风的预防十分重视,《寿世保元·中风》曾提到:“论中风者,具有先兆之征,……宜朝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暮服竹汤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医宗必读》亦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患,宜服愈风汤、天麻丸。”
现代认为在未出现中风先兆以前,亦应注意预防,尤其对中老年人应切忌情志过于激动,饮食节制,少进醇酒厚味,尤其对平素即有头痛、眩晕或消渴症状者应及时治疗免生变证。对于已经出现中风先兆症状的病人,更应抓紧治疗,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病人,在治疗有所好转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复发。《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指出:“若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庶乎可安。”值得加以参考。
中风病的护理十分重要,对于神志清醒的病人,如有语言障碍者,应经常帮助病人练习发音与语言训练;对偏瘫的病人,则要帮助其肢体活动,协助其肢体功能的锻炼。对于昏迷的病人除了应密切注意观察病情以外,应给以鼻饲流汁饮食和药物,每次鼻饲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发生呕吐甚则窒息。还要注意大小便失禁的管理。经常帮助病人翻身,对受压的部位要经常按摩,防止褥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溯涧集.中风辨》: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愈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2.《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3.《丹溪心法·中风》:“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
4.《内经》王洪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1月
5.《中医内科学》张鸣鹤,济南出版社,1995年12月
6.《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修订月本)杭雄文,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3月
2002年11月20日
《双足与保健》2003年底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