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模仿的“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
我是一名硕士僧
我的导师对我写论文提点最多的便是多写博客、多动笔、多读好文章。要我站在巨人肩膀上,不能自己在地上乱爬。而我以前却一直不得其要领,导师也是蛮头疼。
一、扬模仿之长,达事半功倍
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千古传扬。朱润东在其书中指出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1]说它仿照自庚信《马射赋》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我们无需去比较两者谁优谁劣,不用非去定个输赢,但是模仿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少传世佳作,为文学史天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维仿《桃花源记》写成《桃花源诗》;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可以看到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子。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的好句子。”然而,模仿是有层次的,鲁迅对此有过总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袁枚的《随园诗话》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从而能为学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签;不善学者刻舟求剑。”看来,模仿是人都有的心理特征,学习写作更是如此,只不过有善于模仿和不善于模仿罢了。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是如此。没有人生来就会写论文,但是我们生来却会模仿。为了记事用画下来的东西代替实物,象形文字就开始了它的生长;鲁班看到茅草的齿能划破手指,于是发明了锯子;受鸟的翅膀能飞的启发,人类研制出了飞机……人类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模仿。我么可以模仿名人大咖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述、文章结构、逻辑组织等的方法,从他们的写作中慢慢的汲取经验,取其所长,才能让我们的写作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我刚开始写论文时的“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则浪费了好多时间与精力。
二、避模仿之短,防事倍功半
投稿时我看很多期刊杂志都有一个“创新性”作为要求,即使不是“创新性”这个表达,也会是“新颖性”抑或是“创造性”等表述。我们作为教育研究的小小一员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教育主题进行探索,这无疑是对模仿之后的新要求。你写的和我写的和他写的有什么区别,我为什么要选择你的论文,这即是你的“个性”也就是张老师平时所说的“创新”。你要与别人“一样”却又“不一样”。模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模仿是创造的起点,但也仅止于此。适当的模仿是必要的,但如果通篇都是模仿,写作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果只有模仿,学习者会循着思维惯有的模式长此以往,很难会有突破,都是“陈词滥调”,事倍功半。模仿是起点,加之创新,方能走到终点。我们要做鲁迅先生口中“偷其气”或者“偷其意”的人,让“模仿”也能不一样。
参考文献:
--------------------------------------------------------------------------------
[1] 朱润东,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