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翻新

拆完被子再拆枕头,写完被子再写枕头。我们当地不算盛产小米,但也能自给自足吧。

把谷米之外的米糠灌进枕套就充当枕头内部的填充物,鼓鼓囊囊,松软饱实,很是舒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再换个荞麦芯的、乳胶垫的,或其他种类的,还真不适应。

枕套就是带花棉布上两边边对折缝合,左右叠缝,留个进米糠的口就行,操作起来极其简单。这种布单薄,会外渗米糠尘土,头滚过来滚过去也不耐脏,也会内渗头皮油脂,长时间米糠就会变色变质变味,感觉像坏掉了东西,其实只是有点潮湿细杂而已,但人就忍不住想换掉它。我也不确定外婆是舍不得米糠,还是觉得收集、保存、替换米糠麻烦,她是能不换就不换。于是外婆就利用厚实的碎布,各种颜色各种几何图形,物尽其用,拼成了一个外套,在当时来说,既美观又能保护枕芯,两全其美。

到我们这一代人,不种地,小米能在超市买到,米糠就难买了。母亲还特意向村里种谷子的农家要了一大袋塞床下以备所需。拆完枕头,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我需要换两个枕头的内心和内套,4个枕头的外套。里面装米糠的布套是买不下的。有米糠的枕头大小和市面上的外套大小不是同一规格,意味着我得做两对外套,一对枕头内心。外出和裁缝店沟通,比买现成的都贵,自己做的还不如成品美观。

买还是做?都买了,家里留存的米糠和花布都将被扔掉。定做,根据已有的尺寸做出来,等下一次置换时,需要的东西还得定做。

家里已有的东西不值钱,可真要扔掉还是于心不忍。贵就贵吧,钱花了,倒也算物尽其用吧!

以前东西便宜,人力更便宜。所以就算大家农事再忙,很多都自己做,衣服鞋帽,吃喝日用。据姥姥说,削了的土豆皮还要再加工食用,毕竟红军过草地还啃过树皮。可想而知,贫瘠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节衣缩食,也使得人们将物体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致。

现在物价高涨,人工更贵。能买的尽量不自己做,生活更便捷了,但浪费程度也非常严重。我们扔掉的东西不贵,但东西越扔越多。有时真搞不明白,是东西值钱还是人民币值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