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叫"反抗体制"的烂片,都输在这条:海瑞棺材板压不住了!

大家好,这里是曲奇。这篇是女娲的自我修养中的人物功能设计。来讲讲制度之下的故事类型中的人物设计。首先当然要来讲一下什么是“制度之下”。

一,制度之下

在《救猫咪2》这本书中这么描述这个故事类型。

“制度之下”的头号标志就是“群体”。只要你的笔记本上出现了诸如“全体”“集体”“多人故事”这样的字眼,你就知道自己正在写一个“制度之下”类故事。通常来说,这些故事关注的是自有一套规矩、伦理、忠诚和情感纽带的工作环境,或是封闭社群。”

我先来解释一下这段,意思是制度之下这个类型,不仅描述的是群体,而是是互相关联,紧密结合的一群人。如果只是大家一起去春游,这种算公路片。这个群体是有共同利益,有合作模式,而且运转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东西都成为定式了的群体。比如大家族,大公司或者国家政府这种。

然后我们看下一段。

……

“当我们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任劳任怨,在新兵营里站成一排,或是在一群朋友中间被人推销某种新出的减肥产品,我们心底都会泛起同样的感受。通常来说,我们很难将一个可以依赖的“家庭”与一种“因狂热而结成的共同体”有效区分开来。成为群体的一分子究竟利弊如何,也会让人永远争论不休。虽然我们知道单打独斗的危险,但是对群体的反感往往会成为一项优点。

我们在对抗某个体制时一定会问的:

他们和我,到底谁更疯狂?”

书上是这么说的,还有一些比喻。比如原始人组织起来狩猎的时候,会不会想自己应该吃素。

简而言之,制度之下这个故事类型,瞄准的就是我们身处集体时,萌生的“反叛意识”。

所以所谓的“反制度”,其实是反“集体”,反“组织”和反“结构”。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加入一个组织,公司之后,自己就会成为一个齿轮或者螺丝钉。有很多自己与集体难以磨合的地方。比如说集体要求你穿难看的服装,剪短发。而你喜欢个性张扬,奇装异服。集体要求你努力工作而你的身体不允许,或者有自己向往的闲散生活。因而你与整个集体磨合得很辛苦。

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中(比如美国大片中),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类型。很多年轻化的影视作品,主角仅仅是因为受到了一些限制,就揭竿而起,反抗体制了。这就显得有些模式化,为了冲突而冲突。而且《救猫咪》中要求的反体制有三个要素:(1)一个“集体”;(2)一个“抉择”;(3)一次“牺牲”。

对,它强调“抉择和牺牲”。

也就是反体制这个故事类型其实是比较悲壮的,在一次艰难的抉择之后,要么牺牲自己,要么牺牲集体。没有中间缓和的选项。如果仅仅是因为磨合原因就走向这么严肃的反体制,就显得非常小题大做。

我自己比较认可的以下两种反体制的原因。

1,你会发现你加入的整个集体在作恶。比如你的组织打着保健品的旗号在坑骗老人。你的公司看起来在卖珠宝其实在传销。你的家族一直在虐待某个成员……

那你出于朴素的正义感,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决定反抗。

2,你的集体曾经风光无限,但在运行过程中逐渐老朽,腐坏。眼看着正在走向灭亡,

这个时候,随波逐渐,随大流走是肯定不行了。

于是——反集体的故事冲突出现。

这就是“制度之下”的故事类型。我也称之为“反结构”。

二,反结构的主角设计

在讲反结构的主角设计之前,我需要先来讲一讲一个个体,要怎么反系统,反结构。

首先,一个结构它能运行,表示它和整个世界的逻辑是有接洽的地方的。它不能完全是个邪恶得毫无道理的结构。我知道有很多影视作品或者小说绘设定一个完全邪恶的东西,但这种组织其实不会存在。也不能说完全不会存在,但是一般都很小,很不重要,不需要专门写故事来解决它。因为它只要够大,引起注意就很快会被灭掉。

所以那种非要毁灭世界的大公司是不存在的,就稍微现实一点哈,就算是毒贩或者违法集团,都可能是跟某些国家政府有勾连的。它不是一个纯粹捣乱的组织。

而且很多坏的集体,甚至可能一开头还是很好的组织,很好的公司,很好的结构。只是慢慢运行中出了差错。但是你不进入结构之中,是很难发现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真正管家的人才知道它已经慢慢衰败了。

不管是它一开始就这么设计,还是它是运行中慢慢变成这样的。但它们一般都是表面良好,内部腐烂。不是纯粹的善,也不是纯粹的恶。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坏的东西,它假装成好的东西在运行。

那这就意味着它有一些bug。它有本该标准严密的东西,其实在双标。它有一些表面上声称它在做的事,其实它没在做,或者在做另外一件错事。

比如应该拿去赈灾的钱没有赈灾,不应该收的税在乱收。本来该帮助的人没帮之类。

而这个时候,只要出现一个完全没有沾染上这个bug的人,抓住这个bug往死里锤。那么整个结构就会逐渐解体。

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一部认真反应这个现象的电视剧,叫《大明王朝1566》。

明朝有个很受诟病的特点,朝廷给官员发的俸禄非常少。所以贪腐就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虽然税收各种款项都写在法条里面,但是从上到下都在贪腐。

而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完全不贪的海瑞。就海瑞真的拿着很低的俸禄在大明官场活着,就他买肉给老母亲过生日,都能被人议论。而且海瑞最后一条被历史记下来的事件,是因为户部给他多发了二钱银子,他拿去退掉。

就这么个神奇的人吧,他完全不贪,于是他就大大咧咧的拿着《大眀律法》把所有人都往死里锤。从江南制造局骂到皇帝头上,最后把嘉靖气死了。

这体现了反结构的主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特点。

1,主角不能陷入bug之中。如果海瑞本身也贪,也违反了《大眀律法》。那他拿着《大眀律法》说事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被干掉。虽然他被干掉的深层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得罪了其他人啊,但是他被惩罚的原因总得是站的上台面的。

《大明王朝1566》里面太监杨金水说了句很有名的台词,“不上秤没有四两重, 上秤一千斤打不住”。就是很多事你暗地里做了,平常没人管你。真的要拿出来揪着你负责的时候,你就完了。

但是海瑞就不是。因为他啥错都没犯过,上不上称都没有罪责。

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柄,又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会搞得大家很难办。

其实上秤和不上秤,就是意味着这个组织运行着两套标准,虽然暗地里运行了一套标准,但必须以明面上的标准来抓人。这两套之所以同时存在,是所有人身上有bug,你忌惮我,我忌惮你。大家身上都有屎,看破不说破,才让bug一直都延续下去。而现在,出现一个要排除bug的人了,那他身上必须得没有bug。而别人是没有办法因为你要排除bug,如此正当的原因收拾你的。

很多人会感觉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们觉得海瑞棘手,却不能直接把海瑞干掉。毕竟海瑞怼的人里面有高官有首辅甚至有皇帝。所有人都比他更有权有势,为啥干不掉他。

因为没有正当的理由,把他杀了。这个结构的bug就会明晃晃的暴露在所有人眼前。杀掉如此清白的忠臣,离亡国就不远了。

我们之前说了嘛,结构在双标,明面一套,暗地里一套。如果把海瑞杀了,就意味着明面上这套完全破功,他们也双标不下去了。整个结构会完全变成一个邪恶的组织,会加速它整体的灭亡。毕竟腐坏堕落的国家,也是需要有忠臣来干事情的,如果你把忠臣杀了,直说你就是个暴君。那你也统治不下去了。

所以,结构为了双标下去,不能杀海瑞。他的清白会是他最重要的保护伞。

这是反结构主角最重要的一点,他要清白。或者他要能够及时洗刷身上的罪责。

否则你凭什么反抗结构的罪呢?拿起碗吃肉,放下碗来骂娘是不行的。屁股坐歪了,自己打自己是永远无法成功的。

2,得理不饶人的勇气与魄力。反结构需要的勇气是很大的。主角经常就主打一个得理不饶人,谁来骂谁。不会因为跟谁关系好,给谁面子就作罢。

所以海瑞并没有在江南就罢手,而是一路骂到了总贪腐头子嘉靖头上去。

这就是得理不饶人。

嘉靖问他:“照你所言,我大明朝独你一人是忠臣、贤臣、良臣?”

海瑞:“我只是个直臣!”

嘉靖:“无父无君的直臣……”

在结构之中,尤其是人脉网络交缠复杂,总是会有人借着跟你的交情,恩情过来阻止你反结构。可以说当你决定要反结构的时候,你就是结构里所有人的敌人了。

所以最终会走到“无父无君,弃国弃家”的地步。要有这样的觉悟和心理准备。有时候要有这个结构和系统里的所有东西都不要了,哪怕结构和系统打算要自己的命也无所谓的魄力。就像海瑞准备好了棺材,直接开口骂皇帝那样,做好了必死的觉悟。

这才是反结构要求的“牺牲”。

怎么说呢……结构吃人。历史上的改革者也确实大多没有好下场。所以这确实是一个挺悲壮的题材。

毕竟个体对抗结构,大多都是悲壮的。但是……你们都看过那篇外卖员被困在系统里吧……到了那个地步,不对抗很多时候也是惨烈的。到了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时候呢,就像陈胜吴广的故事一样是吧。

因为天降大雨,所以任务要迟到了。按照法律迟到要处死,逃跑也要死。于是陈胜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然后其他人大喊:“死国矣!”

哈哈哈哈哈我为啥要在这讲冷笑话。因为这个题材很严肃,但是我不希望视频做得太严肃了。

3,深度参与结构或者理解结构。

很多反结构的主角是一个刚刚进入村庄或者误入某地的旅人。其实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反结构,必须要是和深度参与结构并且能大致上理解结构怎么运作的人。

你在这个结构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比如海瑞一开始是被太子党利用来对抗严党的,深度参与了党派斗争和政局,才有可能进行反结构。如果只是个误入的人,和结构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之后,还没等主角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可能就直接被丢出去了。

如果整个结构把你扔出去,排除出去,没有任何代价。那你肯定会被“放逐”,没有可能反结构的。

你必须在里面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了,站稳了脚跟,跟结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有可能开始反结构。才会有这种要不你死,要不结构死的大冲突。

三,反结构的其他人物设计

除了主角之外,来讲讲反结构的其他人物要怎么设计的。

因为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会由很多不同的部分组成。

反结构的其他人物,设计出来是要象征和代表结构的不同部分的。他们会在不同时刻,因为自己的利益,代表结构和主角发生冲突。

比如《大明王朝1566》中有皇帝,有太监,有太子党,有江南的商人,有种田的农民们还有严嵩和他的小伙伴。他们互相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在争夺利益的过程中也会和主角发生冲突。

这部分的人物设计,是非常看作者对结构的理解的。

作者必须对整个结构有足够的观察,才能写好人物设计和这部分冲突。

其实反结构的故事类型是很重要的,如果作者有洞察力,能写出有启发性的作品,对于大家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面对的结构困境要如何解决,是很有用的。

但是它也非常难写。因为这种观察力本来就很稀缺。很多剧本为了爽,就直接武力反结构,冲进去一通乱杀就完了。这不仅没有启发而且很无聊。

我真心建议,如果对结构没有观察,没有兴趣的作者,就不要写这个类型了。尤其是美国人,真的,美国人懂什么反体制。

在这里我真的是,点名批评一下《头号玩家》这部201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哈。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游戏制作人,制作了一款绿洲的游戏。在游戏里面藏了三个彩蛋,并且把巨额遗产都留给那个能破解这三个彩蛋的人。

从这里看像是个寻宝或者解谜故事对吧。

但是主角破解彩蛋刚破解了一个,成为游戏里的名人之后,忽然就出现一堆人开始追杀他。因为盈利的游戏公司不想让主角破解彩蛋。

好,这就开始反体制了。

但是这个反派真的是智商下线。因为穿了很敏感的全身传感设备,被主角重击敏感部位。

怎么说呢……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我就专门写了一篇影评来吐槽。

我感觉我作为游戏玩家,游戏制作者和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受到了三重冒犯。

作为游戏玩家,电影把玩家们想得太蠢了。这么多年没被解开的第一关谜底,竟然是在赛车的赛道上倒着开这么无脑的谜题。

作为游戏制作者,电影中塑造的留下遗产的游戏创始人,是个真正意义上的loser。因为沉迷虚拟而错过了现实生活,因而劝大家“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好好吃一顿饭”。一点游戏设计理念和高智商人才的闪光点都没有。

这实在是太过刻板印象了。

说到这里,我要介绍一下我游戏设计理念的启蒙导师《游戏改变人生》的作者简麦格尼格尔。

她认为玩家有几个珍贵的品质勇气,毅力和创造力。并且认为游戏是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她以设计游戏的思路来帮助自己对抗困难,在脑震荡之后复健。

我也以此类游戏设计思路做了《花奋涂墙》《真的要写》《小画家孵化器》和《情绪滚滚喵》,所以你们就很容易理解我为什么会被这部电影气到。

至于作为讲故事的小说作者,我觉得这个反结构的故事讲得实在太烂了。

赛博朋克或者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冲突,是不是结构性的大问题。是的。

怎么解决?

主角破解彩蛋继承了绿洲后决定这个游戏每周关服一天

我……(想说脏话)。

这电影纯粹是版权彩蛋和光学特效堆出来的垃圾。

虽然美国人真的很喜欢个人英雄主义,个体对抗结构的故事。但是你们真的搞不懂什么是结构也不知道怎么对抗好吧。

……

问集体生活和结构束缚,还是要看我们中国人是吧。(我没有在骄傲,这是个事实)

我最近写了篇跟苏州园林相关的内容,还稍微提到了一下这个事。

“古代的传统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出生在哪,属于哪个宗族,祖上哪个姓氏。

如果科举考上了,主考官是谁,职位在哪个部门,加入哪个派系。

就像被无数锁链所捆绑,每一个决定,都要顾忌到忠孝仁义如何能全。

牵一发,动全身。

人本身的特质,似乎被你的层层叠叠的身份所埋没。一举一动,都有规矩与要求。

……园林作为中国士人审美的一部分,就如同中国山水画一样。讲究一个看似自然,实则设计精妙,内有玄机。为了达到如绘画般的构图,不管是假山水流还是一草一木,在园林设计中就像戴着锁链跳舞的舞者。有些许自由的空间,但限制与边界尤为重要。

为什么植物的限制和边界如此重要?

因为人的限制和边界也无处不在。”

……

我觉得中国人对结构和集体的理解,是远远的超过大部分外国人的。

很多人看了外国的权谋都表示有些太幼稚了,主要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复杂了吧。

所以我确实觉得,这方面的题材在中国太少了, 这是很适合我们文化特质的题材……当然可能和审核有点关系吧。但我觉得挺重要的。即使是一个大家族也有很多内容可以写是吧。现在好多人在各种社交平台抱怨重男轻女的爹,哭哭啼啼又不肯离婚的妈,吸血鬼的弟弟,抑郁症精神分裂的妹妹……自己一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边脱离不掉改善不了之类之类的。

主要是因为大家没有用一个结构整体来看待这个事。所以也就拆不掉结构。

如果海瑞也一天天抱怨官员贪腐啊,黎民百姓好惨啊,怎么就没人明白我的苦心呢,大家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忍让,皇帝要赏识我啊,哎呀世道黑暗我也想隐居但是放不下苦难群众啊……那肯定事情也做不成。

重点是要理解结构,抓住关键问题,狠狠踩bug,然后才有救。

我之前看马督工的访谈,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观察外界是为了了解自己。弄明白世界是什么样,就会搞明白为什么自己有这种观点和想法。”

他自己本身就很反应了他的这个观点。他是在国企的环境中长大的,非常习惯国企办社会而且觉得办得不错,所以才会提出“社会化抚养”这样的建议。

我们也是一样的,一个中国人经常身处集体之中,大部分人都无意识的被身边的集体影响了很多而不自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观察身边的结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身边的很难客观观察,一开始看点电视剧或者小说也是可以的。我们国内大部分题材都是涉及结构的。只是平时大家会以个体的视角去看——现在可以换成用结构视角去看。

马督工有一期讲《天空之城》重映的观后感的,我觉得那个是用结构视角看待影片的好例子。你们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或者自己先用结构视角看看天空之城,再看看马督工怎么看这件事。

我确实不建议没有观察结构能力的人,进行反结构的商业写作。但是我觉得作为个体,应该多尝试一下反结构这个类型的练习。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希望你们可以获得这个视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76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894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39评论 0 1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08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