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知识、技能等学习资源满网络飞的时代,不少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了课程和书籍来看。可是这些课程和书却不能给自身带来改变,这是为什么?
既然花了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就应该有成果。可是回头来看,我们得到的只有一页页的笔记和依然困扰着我们的焦虑。
闺蜜谈起她的高中语文老师时,总是很困惑:为什么老师看了这么多名著,做起人来却还是那么令人讨厌呢?总是那么浮夸和虚假,真是奇怪,书都白读的吧…
之前不知道原因,只是和闺蜜一样,对身边的一些人感到无语。如今,才明白:认知上的改变和升华,如果没有行动的支持来巩固和深化,是会回到原点的。
大学期间有个很牛的学长,作为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口语非常纯正,让人羡慕不已。有一次有幸问到他:你的英语怎么这么好?他回答:“我一直坚持有输入就要有输出。我的输入和输出是成正比的。”那时候的我还不理解,只是心想:我的口语这么烂,输出有什么意义呀?可是随着身边越来越多原本基础较弱水平较低的人都说得不错了,自己还是发音不标准,无法说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感到很着急。问来问去,都是一句:要多说!
学习学习,除了学知识还要勤练习。在听课看书的时候:我们自认为自己懂了,所以不记笔记。我们以为记了笔记,知识就是我们的了,并且已经能在头脑里看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了。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
其实,在我们输出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和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做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得到应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自己其实还不能掌握知识,无法运用知识,这时就要回头再学一遍才行。
为什么无法改变呢?因为所学的并非为所知的,所知的并非为能用的。就算是已经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和认知,如果没有应用和体验,我们会渐渐忘了它们,然后又回到老路上。
所学的内容就像是在我们心中埋下的种子,我们的行动就是浇灌它们的水源。种子发芽、生长以及后来的破土、抽枝散叶、开花结果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夏日的那片阴凉和秋日的那丝甘甜,我们得用认知去驱动行动,用行动去深化认知,如此循环往复,获得成长,以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