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原文】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词语汇】
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忽焉:很快地。辄:就,总是。诠次:选择和编次。诠(quán),本义指详细解释,阐明事理。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倒裳(cháng):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好怀:好心肠。
候:问候。乖:违背。
褴(lán)缕: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泛指破烂的衣服。未足:不值得。高栖:寄托高贵(的身子)。
一世:世上的人。尚同:主张同流合污的意思。“汩其泥”,语出《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意谓姑且与世人同浮沉,不要独清。汩(gǔ):搅混。
禀气:天赋的气性。寡:少;孤立。
纡(yū)辔(pèi):拉着车倒回去。
讵(jù):岂。
【意译】我闲住着少有欢乐,况且近来夜已渐长,偶然得到名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它。对着影子孤独地干杯,很快就又醉了。醉后便写上几句自求快慰,写好的诗稿逐渐就多起来。这些诗可说是语无伦次,姑且让友人写下来,只是用来供欢笑罢了。
清晨闻听叩门声,不及穿好衣服,亲自去开。问一问来人是哪一位?老农怀着好意到来。大老远提着酒壶前来问候,怀疑我时背运乖。“穿着破烂,住着茅屋,不值先生寄贵身,算作高蹈的隐士岂不可哀。世上人都随大流同流合污,你也可以搅浑水,自苦何来?”深深感谢父老的劝告,我天生的习性与人难和谐。“放松缰绳随大流,是个好主意,只是违背心愿,岂非歧路徘徊?咱们且来痛痛快快喝一杯,归耕终老我的人生之车不能转来。”
【创作背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析评】本章写有田父劝说改道,自己婉拒之,再一次表示作者隐耕志向的坚定。这首诗以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对话的方式,表示守拙不仕,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不趋附浑浊时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诗中的“田父”,也许实有其人,也许是虚构,但肯定当时有人劝他再仕。陶渊明借田父问答形式,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前人以为“时辈多劝靖节出仕,故作是篇”(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赵山泉语)。按,此诗实为却聘之作。《宋书·陶渊明传》云:“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使人们能更清楚地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以及他对“仕”与“隐”的认识和思索。
全篇皆在自然而融洽的气氛中。前四句写清晨有一田父好意来访。诗以清晨的叩门声发端,清早,诗人就听见有人敲门,他急忙起身,连衣服也顾不得穿好,便赶去开门。“倒裳”,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之意,风趣地写出诗人一早急起迎客的匆忙情形。“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问一声来者是谁?原来是一位老农前来问候。“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此两句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田父的来意: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为的是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中六句写田父怀疑诗人与世不合而劝他随世浮沉,紧接四句便记下田父的劝说之辞。这位田父的意思也并非是赞同当时的社会风气,只觉得诗人如此衣衫破敝、居住在低矮的茅屋中,未免太委屈,实在不是高士隐居之地。最后六句,诗人自言秉性寡合,不肯违背自己的意志,返驾出仕。再下六句,则是诗人对田父的回答,亦可视作作者的自勉之辞:我深深地感谢老人家的善意劝告,但是自己的禀性、气质不能与世俗相谐洽;揽辔回车、再入仕途,诚然可以跟着人家学,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和初衷,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咱们暂且快乐地喝酒吧,我的车是不能回转的!语气虽然谦恭而委婉,但是所表示的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走隐逸之路的态度,又是何等坚决!“吾驾不可回”,这正是诗人最后的誓言!
清邱嘉穗说:“此诗可与屈子《渔父》参看。”(《东山草掌陶诗笺》卷三)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受《楚辞·渔父》影响,而且在思想上也发扬了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正义精神。从诗的艺术构思来看,全篇设为问答,与《楚辞·渔父》篇有着相近之处。而且非特形似,神亦似之。从诗的内容来看,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刚正之气,亦正为诗人所继承和发扬。陶渊明虽未像屈子那样“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从田父所言的“䍀缕茅檐”看,他的生活也是极其简陋的。
所以他的宁守贫贱、绝意仕进,也和屈子一样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之事,如开门迎客,对酒谈天,都写入诗中,而且又写得亲切自然,丰腴有味,纯朴动人,这也是作品的高妙之处。全篇看似舒缓,却于表面散漫的行文中,处处蕴含着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
【名家点评】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赵泉山曰:时辈多勉靖节以出仕,故作是篇。赵氏注杜甫《宿羌村》第二首云,一篇之中,宾主既具,问答了然,可以比渊明此首。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此田父大有远识。“褴缕茅檐下”,何反不足为高栖?将意又不特慕高栖者,已为田父识耶?“禀气”句截然,“吾驾”句尤截然。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又幻出人来,校之就物言,更易托怀抱矣。此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惜。注谓时必有人劝公出仕者,是也。收句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