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觉
七月,安生这两天充斥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我分不清她们究竟谁是七月,谁是安生。
正如文中所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后来她们各自长大就真的成个各自的影子,互相牵绊,谁也离不开谁。
我是看完小说,再去看这个抑郁悲情的电影的,我知道电影的结局和小说有些不同,但我想了很久也分不清哪个结局好,电影更像小说的一面镜子,也可以说是小说的影子。
电影里的安生同样的调皮,他们一起去玩耍但安生总是担任坏孩子的影响,而七月一如既往的乖乖女。
七月是那种不谙世事的纯真,就像安生所说“你整天都在象牙塔里,根本不会体会我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些混吃混喝的本领,我早就饿死了。”作者文笔是一开始是偏向七月的,然后从七月去家明的出租房里的一段表演,重心开始渐渐向安生这里偏移。
大家会想到,其实安生也没有什么过错,她有着不负责任的父母,没有平常孩子幸福的童年,注定了她一意孤行浪迹天涯的性格。同样她念姐妹的情谊,在家明与七月面前,她选择了七月,她选择了离开。然后到后来在北京的相遇也不过是一个巧合,她本身是放不下他的,家明却因为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而给了安生爱,这样想来,安生只不过得到了一个别人已经使用过的东西,她也只不过一直在找寻自己爱的人,后来她对七月说“只要一个男人能有一点点像家明,我也愿意。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家明更英俊更淳朴的男人了。我们都只能碰到一个。”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她们只不过都是渴望被爱的孩子。
命运给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七月,乖巧听话,长得好看,事业顺利,家庭和睦。安生,桀骜不驯,长相一般,善于交际,颠沛流离。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却在喜欢的人上产生分歧,如果真的让这一切都圆满的话,将两个人重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两个人的性格习惯却无法重合。我以为,作者是用两个人来表现最终她想要彰显的那个女孩,这个女孩有着非常矛盾的心理,家明只不过是她选择那种性格色彩的挣扎的载体,选择独自漂泊,选择安定下来,诚然这两者都不是,后来剧情以两个女孩沿着分岔线彼此过不同的人生,作者表达的是不应该局限于安定的生活应该去追寻自由,如果你流浪太久了也应该最后安定下来,可能她表达的是一种生活理念,而不是一种具象的东西。
后来电影的结局是,实际上是七月死了,无疑是符合这个逻辑,她们本来就是作者从一个人体内分离出来的两个影子,最后现实生活中就只能是一个的,最后呈现出原原本本的那个人的轮廓。
对于七月和安生为什么如此互相爱对方,无论走了多么远也不会破裂。作者就是要把她俩的关系描写的无法割舍,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一个人。七月与安生在夜里的互相拥抱取暖,倾诉心事,也就像夜里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
安妮说,一个人必须分裂许多个自己才能适应这个世界所安排的一切,学习中的一个你,生活中的一个你,夜里的的一个你,聊天网络上的一个你,就是这样的许多个自己才能汇聚这样完整的自己。
七月与安生最后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也是值得考究的。作者可能想要表达就是一个女人对自由稳定和漂浮不定应该有很好的把握,不应该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应该有很明晰,很犀利的眼光,这样我们活的既没有安生前半生的落魄,也没有七月那样的拘谨。这个答案仿佛是跟没说一样,但是你可以对比一下自己,是不是生活在安生或七月的相似或极端上,然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达到自己最佳的生活状态。
(安妮的最后约期&七月与安生有相同的结局,有近乎相似的故事情节,但七月与安生有更强的表现手法和故事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