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老说“江郎才尽”,究竟何谓“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比喻一个人年轻时候很有才华,到了年老时才情退减。“江郎”,历史上确有其人,名江淹。据《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便是“江郎才尽”的出处。
江淹,字文通,南朝梁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名,写的诗文和文章在当时都获得很高的评价。但年纪大了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的好了,还退步了很多;诗歌就没什么文采了。
于是有人就传说: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还有人说:江淹之所以文采减退是因为做了官后,政务繁忙,没有心思去行文作赋。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逊色不少。还有人说江淹不是文采减退,而是为了躲避灾祸于梁武帝。据古直《诗品笺》引张博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义同明远,而蒙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年幕时,当政的梁武帝是个文人,他不敢说自己才华出众,恐遭人妒忌”。后世人不知道缘由,却讥诮他才尽。这事也只有沈约(与江淹同时代的人,有相同遭遇,在梁武帝面前亦不敢过分显露才华)知道真相了。
我们相信,才华不会凭空消失。不过古语说得好:“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任你再绝顶聪明,文思泉涌之人,不经常练笔或阅读,也可能逐渐落后于他人,到最后只能“江郎才尽”了。
A�[�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