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徒弟闵子骞,是战国时期鲁国人。父亲是一个商人,在当地也算一个富户。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闵子骞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还得照料孩子,还要经商,万般无奈,又续一房。婚后,夫妻关系很好,继母对闵子骞也百般疼爱。两年后,继母生下一子,父亲十分高兴。谁知时间一长,继母便对闵子骞冷淡起来。整天训斥,打骂。父亲也慢慢察觉了,便劝说妻子,并把闵子骞送到学堂读书。闵子骞天性聪明,学习又十分刻苦,十二岁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小才子,深得孔子喜爱。
再说继母对丈夫的规劝当做耳旁风。心想:我家这么大,要一分为二。我儿那能独占。我必须想办法将宓子害死,方能如愿。这年冬天,继母对丈夫说要带孩子们去姥姥家,父亲同意了。次日,父亲套上一辆马车,闵子骞兄弟二人穿上母亲做的新棉衣上了车子。刚走了不远,忽然刮起了大北风,紧接着铺天盖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闵子骞只冻得浑身颤抖、嘴唇乌青,连声说冷。父亲回头训斥他:“胡说,你弟弟不说冷,你身上的冷气哪来的。”可闵子骞还是连声说冷,父亲被吵得烦了,回手一鞭,打在闵子骞的背上。只听“哧啦”一声,棉衣已被打坏,一团芦花露了出来。宓父见了大吃一惊,又伸手撕开小儿子身上的棉衣,却是白花花的棉絮。父亲大怒,一把抓住妻子骂道:“好啊!大胆的泼妇,你毒如蛇蝎,狠比豺狼。不是亲生子,就生此歹心,我岂能绕了你?”说罢,扬鞭催马,直奔岳父家去。
到了岳父家,当着众人的面,父亲把妻子平时对闵子骞的所做所为和路上的事细说一遍,并当众写休书一封,断绝夫妻关系。任凭岳父母百般相劝,妻子苦苦哀求,父亲执意不允,定要休妻。这时闵子骞闻听大惊。急忙上前,双膝跪倒,口称:父亲大人在上,孩儿有话,请父三思,我师常讲,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也许变坏,也许能变好。我认为,我母亲当初对我很关心,那时我母亲是十分善良的。后来有变改,事出有因:一是我没能在母亲面前行孝;二是我母也有所欠思,一念之差,以至有今天的不睦。今后,我若能在二老跟前多尽孝道,母亲能深明大义,我母亲待我定会如亲生一样。再说,父亲您要不听儿劝,今后抛下我兄弟二人谁来照顾?您要再续弦,继母将对我弟兄如何对待?我劝父亲看在我兄弟二人份上,原谅我母亲吧?“说罢,泪如雨下。一席话,说得继母悔恨不已,埋怨自己心胸狭小,做事歹毒,对闵子骞感激不尽。父亲听儿子说完,直个点头。说道:“我儿起来。为父看在孩儿面上,原谅你母一次。”又回头对妻子说道:“我今天暂且饶你。如若今后不悔改,再有这样的事,别怪为夫无情。”这时继母羞愧难当,对丈夫说:“夫君,为妻我听孩儿的话,后悔也晚了,今后我要待子迁胜过亲生儿子,知心和嘴不一,天打五雷劈。”这时一家老少都很欢喜,吃过饭,一家四口就回去了。
从那以后,继母对闵子骞万般疼爱,百般疼爱胜过亲生子。每当有好饭菜时,母亲总是先给闵子骞盛上。如若闵子骞外出,不能回来,母亲就用盆子盛上,放在锅里,站到大门外张望,等闵子骞回来,看着儿子吃完。再说闵子骞每次离家上学,总是向父母告辞。回到家里,先到父母房中问安。一家和睦,父亲很高兴。到后来,闵子骞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母亲还是象从前那样疼爱闵子骞。一家三代同堂,十分和睦,左邻右舍,无不称赞。谁知,后来继母身得重病,卧床不起了。闵子骞焦急万分,日夜守候在母亲床前。亲自为母亲煎好药,亲尝一口,再请母亲服下。继母得的是绝症,虽然遍求名医,食药无效,母亲还是归天去了。闵子骞哭天号地,伤心极了,守在母亲灵前。丧事办完以后,闵子骞每当看见母亲生前给自己留饭菜用的那盆子,更是思念母亲,啼哭不止,连学业都荒废了。父亲无奈,便让闵子骞把盆子在母亲坟前摔了。
直到现在,每当父母去世,孝子都摔盆子,就是闵子骞流传下来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