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你要多给我打电话,不然我会崩溃。他在电话中说。
我笑着说,你一条硬汉,还需要我拖拽吗?再说,谁知道你啥时候方便,啥时候是在打扰你呢。
他说,不管怎样,还是要多打电话。
他没有崩溃,至少再次站在我面前的时候,他还稳稳地站立着。
这就是担当了,他把生活伸出的利刃,有刃的那一面朝向自己,另一面给了妻儿。他以“好多人背井离乡讨生活”为借口,为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谁又容易?都不容易。”他说。
然而他也很清楚,别人的苦痛最多只能作为他不是孤军奋战的证明,并不能从实质上减轻他自己要面对的困顿。
他说决心和行动之间隔着很多呢,光有决心没用,口号谁都能喊出来。所谓行动,就是在现实中,你得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时每一刻地去承受种种,比如体力上的疲倦,比如恶劣环境的摧残,比如人际关系的忍耐和挤压,比如精神上的打击。
他说,决心只负责行动之前的部分,承受才是行动的全部。你能不能承受,你能不能坚持一秒之后再坚持另一秒?这是决心无法向你保证的事,行动才是。如果决心可以成大事,世间哪还会有做不到的事?
众生皆苦,唯有熬着。
人人皆在迷途。这几天看人大哲学教授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史视频课。序曲配以丰碑式哲学大师的头像,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迤逦的音乐立马让人上头,反复听了好多遍。
张志伟教授说,哲学是智慧的痛苦,哲学家的根本动力是爱智慧,哲学研究的,是没有答案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哲学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迤逦,它的丰富,它的幽深,它的徒劳,从序曲中的音乐中一个个蹦出来。无限伤感,无限美好,不可名状的情感起伏。
人在迷途,哲学不给你指明方向,也解决不了你的生存困境,它只是告诉你,人无法走出迷途,人人皆在迷途中。
这就足够了,这不正是生命的美和意义所在吗,就像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活着就是在迷途中寻寻觅觅以及尽管知道是徒劳但也永远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