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才看了《春娇救志明》,剧情无聊到我开始一条一条读弹幕,特别是那场台北的地震彻底消磨完了我对春娇都最后一丝耐心。直到春娇说:“我就是不想找个男人,像我爸一样。”心里咯噔一下。
在春娇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感情出了问题,父亲并没有想着解决,而是离开了她和母亲。
目睹过父亲的背叛,春娇心里留下了过不去的坎儿,成年后对感情、对婚姻缺乏安全感。所以每当她和志明的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她都会在心里把志明当作父亲那样遇到关键问题只会逃避的男人,而陷入无尽的缺乏安全感的沼泽中。她最怕的是,向那个独自拉扯子女长大的母亲一样,活得那么坚强。
春娇把没有安全感挂在嘴边,说到底与张志明的成熟与否无关,与原生家庭有关。
就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是让人又心疼、又可恨的角色。
自己家里一有什么破事,她就会失控一样向在为他们的房子拼命的王柏川咆哮:“你能不能给我想想办法呀!我是让你帮我想办法的,王柏川!”
这样的句式有点熟悉!
樊胜美的妈妈,每一次家里一遇到事,就只会给女儿打电话:“你让我怎么办,我是没办法的,小美,你赶紧想办法吧!”
樊胜美的哥哥在公司耍赖,当樊胜美吃他那一套的时候,哥哥说:“你凭什么不往家里寄钱?爸爸妈妈怎么办?雷雷怎么办?”
这种自私、依赖像是从DNA里长出来的一样,遇见王柏川、李柏川、陈柏川都很难有幸福感。
2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C,长相中上、品学兼优的女孩子,男朋友W长相平平、能力平平,对C也忽冷忽热,还时常和别的女生聊骚,她每次都选择原谅。终于在五年后,被劈腿,像天塌了一样。
爸爸在她六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妈妈在一年后再婚,不管她愿不愿意,妈妈强制她喊那个男人“爸爸”。那时候小小的她就知道,生活中的小事她没有资格太敏感。但她忘不了是高一的国庆节那次,“爸爸”、妈妈和弟弟准备去黄山玩,让她在家学习,出发前那天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地收拾行李,准备零食。她就像个外人一样,在房间流眼泪。情绪平复了一点给外婆打电话,可是一听到外婆的声音就没忍住又哭了。没过过久,“爸爸”妈妈就到她房间来骂她,问她哭着打电话给外婆什么意思。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带着弟弟出去了,妈妈丢给她一句:“这样你就满意了吗?”就离开了家,四天后,他们3个一起回家了。
她说:我潜意识总告诉我,我不值得被爱;可是W说过,他爱我,我不能没有他,哪怕底线是自尊,哦不,好像没有底线。
像樊胜美说的,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家庭不完整的故事总让人觉得极端,但每个人,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长久的经验感受,往往塑造了他的性格,自卑、自私、傲慢……
形成了这辈子待人接物模式,怯懦、顺从、无底线地包容……
决定了人生的重要关卡时,习惯性放弃,哪怕去求助主动把选择权让渡他人……
3
在我也试图把自己的不如意都归因于原生家庭的时候,认识了H,在敬老院做志愿者时。
他活泼开朗,能力也很棒,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美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后来才知道,他父母在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正式离婚了。
初中的时候开始,爸爸总是出差,一走就是一两个月;他也不止一次在小区门口看到过妈妈从同一个男人的车上出来。慢慢地他什么都懂了,爸爸妈妈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才没有离婚。所以他比以前还努力地学习,考上重点高中,考取了理想的大学。爸妈面露难色地告诉他离婚的事时,他很平静,除了一晚没睡,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大学时除了学习学生会,还会在寒暑假做兼职,同学都说他很拼很上进,其实就是为了少回家——“我已经没有家了,去妈妈家有一个叔叔,爸爸家有一个阿姨”。直到大三一次回家,偶然翻到自己中学时期的日记,看着日记本上自己记录的当年父母拙劣的表演,才第一次为父母的离婚掉了眼泪。“我突然发现,爸妈多爱我啊,明明不相爱,为了我还坚持表演了将近5年,他们已经尽力我在成年之前给我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家啊。从那天起,我开始原谅过去,原谅因包办婚姻结合的父母,也开始修补自己。”
你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的确是因为过去,但是过去不是明天你还是今天这样子的理由。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不愿改变的借口,原生家庭的过去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正视原生家庭的伤害,和它和解或者告别,然后修补自己,向前走。
别忘了,你也决定了你孩子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