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类的终极约束和经济学的解法(1)

1.人类始终面临的四大基本约束:

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2.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经济学规律广泛适用于人类社会

①交易带来满足,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幸福;

②稳定的供求造就稳定的市场:

中转营中关押临时战俘,交易少,价格不稳定,缺乏成熟的市场;

而在固定营中的长期战俘,逐步发展出相对完整的经济活动,甚至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发布价格的公告板。

③粮食(面包)定期发放引发价格的周期性变化。

④香烟充当货币。

原因可能有:易携带、好切割、流通性强(男性对香烟拥有刚需)

⑤突发事件(空袭、物资运送)会影响人们对香烟的消费, 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图片发自简书App



3.马粪争夺案:公平和效率的内在统一

①对于涉及财产的案件,不能仅仅考虑判案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件事长期对社会的影响,即要始终鼓励创造财富。

②提倡、维护公平不是为了公平本身,而是出于对背后效率的考虑,换言之,正因为维护公平的资源成本小于公平带来的效率增幅,我们才需要维护公平。

③金句: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4.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动规律为己任的学问;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5.从破窗谬论看成本的概念

①想确认一个东西的效用,要看它是不是必要条件,能不能举出范例,如果是,如果有,那么这种推测很可能不合理(历史无法重演,是否充分已不可验证)。

一切收益必有成本,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

③成本是对多种资源消耗的考量,成本越低越好,但最低成本是资源组合的最优解,而不是单个资源的最大化。

④并不是看不见的成本一定比看得见的成本重要,但它的确不容忽视。


6.愿望和结果并不合拍:

①摆脱“美好的愿望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这种单线思维,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只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厢情愿,而不是规律;

②为什么最低工资制度会加大收入差距、为什么同工同酬制度会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什么福利制度会让穷人的生活越来越惨、为什么保护动物的法令不起作用……

最后失态的走向会和我们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些出入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7.“人是理性的”吗

①由于世界的不确定性,始终找到最优解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人根本不可能永远理性。

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求。“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寻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是否存活与是否理性无关。

③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原因、条件和状况,主观出发点并不重要。

④在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规律,适者生存,理性既不易研究,也无关紧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8.亚当·斯密的人性观:自私、爱和市场

人是自私的,自爱的人能赢得尊重。

人不仅仅是自私的,还具有同情心。“人们把自己认为的别人是否幸福,当作自己是否幸福的一部分。”

同时,人的同情心随着距离(空间、时间、主观情感、血缘等等)极速递减。“人们只能爱很少的几个人。”

④人们的爱心/同情心无比有限,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需要他人的帮助,市场应运而生。市场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相互服务、相互帮助的平台



9.市场力量造就的铅笔神话

①一支小小的铅笔,涉及复杂的原料(来自世界各地)和复杂的工艺(成千上万人的参与)。

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掌握着制造一支铅笔的全部知识。但这支铅笔偏偏诞生了。

③每个参与制作铅笔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产品的用途,他们只是在忙手头的事,但他们的努力帮助铅笔的完成。

④生产铅笔的人,他们可能素不相识,可能拥有完全不一样的宗教、政治背景,甚至彼此可能是敌人,但他们却达成了合作,完成了铅笔的作品。

⑤虽然一支铅笔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成果,但我们获取的代价却微乎其微。


10.扶贫为什么难见成效: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①缺乏反馈机制:扶贫是单方面的输出,不存在市场数据、客户反馈,无反馈,无调整,不量化,不比较。

②委托代理:具体的扶贫执行者花的并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大打折扣。

③所托非人:很对地区的贫困,原因正出在政府,把贫困交给当地政府可能适得其反。

④养懒汉效应:扶贫滋养依赖和惰性。

⑤商业是由陌生人给予的慈善。



11.经济学的可靠基石:稀缺

①稀缺的含义:

有形资产的匮乏(矿产、森林、土地、能源)+无形资产的不足(空气、美貌、天资、注意力)

PS:两种不易察觉的稀缺——地理位置和信任

②稀缺的原因:

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人的需求不断升级

③关于需求:没有的想拥有,拥有的想要更好的,新的需求还在不断被创造。

④金句:人的需求是得寸进尺的




12.不可避免的歧视

①歧视的另一个名字是区别对待。

②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是一体的,稀缺永远存在,选择永远存在,歧视不可避免。

③逆向歧视:为了消除歧视而产生的新的歧视。

④金句:为了平等待人,必须待人有别

⑤研究歧视,其实是研究如何歧视,以及歧视带来的后果。

⑥歧视产生的根源:偏好、信息不对称。所谓歧视,就是在不愿意支出信息成本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以偏概全。

⑦歧视可能意味着丧失合作的机会。市场越广阔,竞争越充分,歧视现象越少。

⑧歧视也可能是合理的,表面的歧视可能是为了追求内在的效率。如华人在外国对亲缘、地域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信用制度,实际上是在当地缺乏政府资源、社会关系而采取的自我保护。

⑨如果政府试图完全消除歧视、过度干预市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书籍版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  著    2018年6月第1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