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谈古人的发型,大多注重于女子,什么堕马髻、蛇髻、桃心髻等,精彩纷呈,不一而足。而且古代的贵族女子有戴假髻的习惯,可见其对发型的重视。
而古代的男子对发型的重视其实一点都不亚于女子。不论老少都是一样。
有个古代笑话,讲的是一位老者,头上只剩下了两根头发,他去理发店,让理发师给他把这两根头发编成辫子,结果理发师一上手,又掉了一根头发,老者只好说道,算了,我老人家就披散着头发吧。
这是发生在清朝的事,自然现在已经有人对清朝前后期男子发型的变化做了科普,譬如早期的鼠尾辫讲究的是辫尾能穿过铜钱等。
而清朝之前,成年男子的头发也是不能披散着的。
其实,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相关的信息。譬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譬如“二十弱冠”,再譬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还有“羽扇纶巾”“明朝散发弄扁舟”等等。
这说的都是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在小的时候是垂发的,也就是所谓“垂髫”,不论男女都留着空气刘海呢,所以你看影视作品里表现古代年青人的发式里有各种垂下来的发绺,大抵也算是可以的。
但一旦过了二十岁,行了冠礼之后就不能这样了。这时候头发不能再披散着了,而应该缠起来总到头顶用布帛包扎起来,然后戴上冠,插上簪子固定或者冠上有带子过两耳系到脖子下面来做固定。古代的封建礼节对于男人戴的冠依据身份等级做了极其繁琐的规定。成年人行冠礼后自此是一定要戴冠的,散发是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散发有时候也代表了对礼教的蔑视或者一种独特的风度,比如上面提到的“羽扇纶巾”,只用纶巾缠发那代表的是一种旷达儒雅的风度,而“散发弄扁舟”则代表的是对礼法束缚的逃脱。
其实不止是中国,我记得日本对于散发与束发也有相应的说法。譬如《御法度》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被人引诱做娈童,一方面是因为姿色,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已成年却依然垂发做童子打扮,而这只有从事演艺的或娈童才如此,所以引起了他人的怀疑和觊觎。
古希腊对青年男子的头发也多有赞美,譬如金发的阿波罗,以及古希腊四大悲剧作家的索福克勒斯,他是当时知名的美少年,曾多年作为美少年的代表做节日庆典队伍的引领者——这是无上的光荣,而他的头发也尝尝是被赞美的对象。
不过古希腊人会对头发加以修饰,编成辫子,但在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发型中是否也有所区别,这却不得而知了。
古罗马人的头发应该是要理的,但与其交战的蛮族士兵,不论是高卢人还是凯尔特人却都不理头发,而是把长长的头发编成辫子披散或缠起来。长发在他们是勇气的象征。
还是说回中国,影视作品里那种背后披着头发,头上绾髻的造型并不常有,考诸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即可知道,把头发整个绾到头顶的才是主流发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