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其实是孩子情绪学习最早的学校,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情绪老师。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赖森。这两位作者是美国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他们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撰写了不少开创性的知名作品。
著名的“情商之父”戈尔曼,特意对这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推荐。戈尔曼认为,如何发展孩子的情绪能力,也就是培养情商,在当前的亲子教育里还比较欠缺。《全脑教养法》这部作品是帮助孩子发展情商的实用性指南,也可以指导父母成为一名合格的“情绪导师”。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西格尔为我们解读了大脑的结构,以及如何整合大脑。并分析了大脑如何影响孩子的思维和情感。西格尔在这本书里告诉父母,孩子的大脑还在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其实就是在影响他们大脑的发育。
第一部分:整合左脑和右脑,帮助孩子改善情绪。
作者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低龄孩子还不具备使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不顾当前情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在过马路的时候,突然蹲下来看地面上的虫子;对于上课迟到没有紧张情绪和内疚感。那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左脑呢?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当他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标志这他开始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尝试用语言把背后的逻辑表达出来。
简单来说,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要想拥有和谐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让左右脑协同工作。连接左脑和右脑的结构叫做胼胝体纤维,它帮助左右脑之间交流,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这是左右脑整合的生理基础。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一个人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建立起亲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脑发生作用,这个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让他合理地应对和管理情绪呢?
作者认为,方法就是: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聆听和关注,而不是说教。
在现实当中,很多父母经常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有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安是小事,只要冷处理,一会儿就会过去。他们不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或者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能力。还有的父母过于自由和放任,认为孩子怎样处理情绪都可以,比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坏性的行为也不干涉,让孩子失去学习正确处理情绪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轻蔑,不尊重他的感受,比如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伤心的”。那么孩子就会逐渐认识到,在父母那里,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绪,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他们会学着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会失去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能力。而如果父母擅长处理情绪,孩子就会具有丰富的感情,身体和精神状态感到放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注度高,学习效率也高。
简单总结一下,作者认为:“聆听与关注”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再去尝试理智地解决问题。也就是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联结,帮助他们平缓情绪;接下来再把孩子引导到左脑上,关注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不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只有当孩子情绪平稳,能够启用左脑时,才能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
第二部分:整合下层大脑和上层大脑,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不少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上下脑”的概念。
作者提出,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也就是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这部分比较原始,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和躲避;还有剧烈的情感,愤怒和恐惧。而上层大脑完全不同。它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那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共情、道德等高度复杂的能力,帮助一个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分。
作者强调说,除了上层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孩子经常被下层大脑主导,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层大脑的一个部分,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和恐惧。杏仁核会让大脑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动,杏仁核就像一个警报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经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层大脑。
了解了上下层大脑的构造,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还是用那个二层小楼做比喻,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楼之间的楼梯,使得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冲动反应。
怎么搭建这个楼梯呢?作者认为,方法就是唤起和锻炼上层大脑。
作者还指出,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经常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的功能,帮助他们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
总结一下,下层大脑负责基础功能,上层大脑负责高级思维功能。上层大脑要到成年早期时才会发育完善。作者建议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孩子被下层大脑控制时的无理取闹,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帮助他们学会更多地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来发展出人类更为复杂的心理能力。
第三部分:整合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的记忆就像是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贴了标签,当你需要调用的时候,就顺着标签找到那个抽屉打开。实际上,记忆不是排列整齐的抽屉,它们是大脑中的链接。除了能被有意识调用的记忆,还有一种记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作者指出,外显记忆指的是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为我们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看上去内隐记忆是以一种不被觉察的方式来操纵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呢?作者认为,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海马”,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记忆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马还负责拼图——把记忆碎片组合成完整图像,这叫做内隐记忆的外显化。当内隐记忆的碎片没有被海马整合时,它会以一种根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时,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内隐记忆,对我们养育孩子的启示就是:当孩子的反应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内隐记忆为孩子建立了某种心理模式。作者认为,对于消极的内隐记忆,我们需要把它显性化,帮助孩子去探索,让他意识到这个内隐记忆,去理解自己的经历以及主动处理。
痛苦的经历不会真的被忘记,它们会变成内隐记忆,对孩子产生难以觉察的影响。最好的回顾经历的方式可能就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还是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这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维遥控器,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情节快进,让他增加掌控感。
总结一下,内隐记忆会不知不觉地发挥作用,影响人的行为和决定。我们需要把内隐记忆外显化,和外显记忆一起整合成完整的拼图,让孩子充分理解自己的经历,意识到内隐记忆对他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掉这部分经历。讲述故事是把内隐记忆外显化的好方法,如果孩子还不能够舒服地回顾所有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一个虚拟的思维遥控器,帮助他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第四部分:整合自我和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前面三个部分内容里,我们已经了解到大脑的不同部分需要协同工作,现在要说到每一个独立的大脑也要与他人的大脑发生联结,构建“社会化大脑”。整合自我和他人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不少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见别人喝水,会感到自己也口渴,当别人打呵欠时,自己也情不自禁打起呵欠,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镜像神经元不仅让我们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与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镜像神经元也叫做“海绵神经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对他人做出“镜面反射”,还可以像海绵一样,以一种更深入的参与程度“浸入”他人的内在状态。
所以,我们的大脑是被经验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的大脑,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大脑。
作者强调说,孩子不会生下来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低龄的孩子经常显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挂在嘴上。父母需要示范并教给孩子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有些研究沟通的专家甚至认为,同理心是建立高超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同理心。构建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考虑他人的想法需要用到右脑和上层大脑,这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神经通路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在人际冲突之后,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修复关系。
简单总结一下,作者认为:人类的大脑是社会性的,能和他人产生联结,人际互动会对双方的大脑都产生影响。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基础是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
总结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我们的大脑是有功能区域划分的,要想拥有一个和谐而有意义的人生,需要大脑各个部分协同工作。整合大脑、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个是整合左脑和右脑,帮助孩子改善情绪。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整合左右脑的方法是“聆听与关注”。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再去尝试理智地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整合下层大脑和上层大脑,教会孩子自我控制。下层大脑负责基础功能,上层大脑负责高级思维功能。整合上下脑的方法是帮助孩子学会更多地使用和锻炼上层大脑。
第三个是整合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内隐记忆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行为和决定。整合的方法是让孩子讲述故事,帮助内隐记忆外显化。
第四个是整合自我和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整合的方法是培养和建立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