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宝钗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宝钗作了《忆菊》和《画菊》两首。

先来看这首《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在古诗文里,“东风”一般代表温暖和煦的“春风”,只是这个“西风”就正好相反,代表了深秋时节的“肃杀”与“萧条”。(古诗文里一般用“东风”代指“春风 ”,“南风”代指“夏风”,“西风”代指“秋风”,“北风”代指“冬风”)

“怅望西风抱闷思”,(我)惆怅地看着秋风萧瑟,心头涌上烦恼苦闷的思绪。

这让我想到了晏殊的那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也是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界”)

我们常常说“独自莫凭栏”,更何况宝钗只是带着心事在“西风”里站了一站,就觉得分外悲凉,更别说是晏殊“独上高楼”之后的所见所感了。

由此可见文人墨客笔下的“西风”,是多么伤情的意象了。

难怪总是和“萧瑟”、“凄凉”的情感连结在一起。

那宝钗在“西风”里又看到了什么呢?

“蓼红苇白断肠时”。

虽然宝钗写的是“秋菊”,只是她看到的是“令人悲伤的红色蓼花和白色芦苇”。

其实现在我们一般称“蓼花”为“狗尾巴草”。

蓼花伴水而生,生得小巧,也不张扬,常常生长在渡口,被称为是“离愁之花”。

笛声何处起,明月蓼花洲。

而芦苇也是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也常常在深秋被文人墨客们用来抒发悲秋伤怀之情。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红色”和“白色”,一个深,一个淡,给人的视觉对比冲击还是十分强烈的。

当作者在秋天看到“蓼花”和“芦苇”开放得正热烈的时候,就想起秋天也是属于秋菊的季节,所以她就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空”、“旧”、“瘦”、“清”让人觉得压抑冷清。

空荡荡的篱笆和旧日的苗圃内并没有留下秋天的痕迹,也只有到有微弱月光和有寒霜的梦里找的到(秋菊)了。

思而不得,寻而未果。

可是曾经在篱笆和苗圃里是有秋菊的,怎么今日就没有了呢?

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似乎也是预示着将来贾府落败下来,死的死,散的散,大观园也就冷清下来了。

到那时候就是真正的“空篱旧圃秋无迹”,甚至是彻底的荒芜,不仅是没有秋天的生机。

去梦里找寻,是因为有一种放不下的执念,即便梦境是冷清的。

而且还只能到有“瘦月清霜”这样凄清的梦里找寻,可见在宝钗的心境深处也是清冷的。

因为有些人会希望梦境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遗憾的一种弥补,希望现实的缺憾能够在梦境中是圆满的,至少希望自己的梦境可以温暖一点吧。

宝钗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归雁”: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候时去来

“寥寥”在这里可以理解成“寥寥倦幽独”中“孤单”、“寂寞”的意思。

“砧”(zhēn)本义是“捣衣石”,在这里宝钗听的是“捣衣声”。

我心里惦念想着,(不知不觉)心就跟着南归的大雁一同远去了,我独自孤单地坐在那里痴痴听晚上外面捣衣服的声音。

宝钗和黛玉写“秋菊”的诗作中都有写到“归雁”。

黛玉无父无母,寄居在贾府思念苏州故乡,而宝钗虽然和母亲一同来到贾府,可她还是思念自己的家。

看来家乡对于不在故乡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思。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一节中,宝钗对黛玉说过:“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宝钗现在在贾府,其实也算是住在亲戚家,而且黛玉还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她不过是贾政妻子王夫人的外甥女。

论亲疏,她没有黛玉和贾府亲的。

在《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宝玉劝解黛玉时也说过“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宝钗在贾府谨言慎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亲疏”的关系吧,只是表面上总是要处处留心,心里总是会有累的时候的吧,当然不如在自己家里自由一些。

“捣衣”是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多在秋夜进行。

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声”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一些惆怅情绪。

就像在李白的《子夜吴歌四首》中的《秋歌》里有提到“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秋夜萧瑟的寒风里,那些女子为远在边塞的丈夫捣衣服,“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给人无限凄楚之感。

宝钗听到“捣衣声”自然也是觉得凄凉,她说她孤孤单单坐在那里听到痴迷。

宝钗在将来也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似乎这“捣衣声”也暗示了她将来成婚之后也只能和丈夫离散,不可团圆的离别。

而且这些女子的丈夫在边塞打仗面临的是生死未卜,而将来宝玉出家之后也不知要往何处去,是有共性的。

这些女子期盼丈夫回家,也是宝钗在家里期盼的,即便再也不回来了。

只是至少这些女子的衣服还知道有一个寄的地方,但宝钗将来即便想寄衣服,也不知道往何处寄了。

宝钗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秋菊”别名又可以叫“黄花”。

谁又会怜惜我为(想念)秋菊病了呢?我(只能)安慰自己说到了重阳佳节还会再见面的。

如果为一个人病了,那可能是因为相思;如果是为一件事物病了,那可能是因为信仰。

宝钗为了秋菊病了,很可能就是因为一种信仰。

“秋菊”代表了不同于流俗的高洁品性,所以这也是宝钗追求的吧。

既然现在寻访不得,那就等到重阳佳节赏秋菊的时候再与秋菊诉诉衷肠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38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45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14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4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3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1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03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73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1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8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6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0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2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