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一个把老百姓几代人的积蓄变成烂尾楼的商人,留下162万套未完工的房子,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借贷成灾,居然没见多少人天天唾骂;另一个兢兢业业、捐款无数、造福社会的企业家,却三天两头被骂得狗血淋头。奇了怪了?一点也不。这里面正好折射出中国社会最微妙的逻辑:人们骂的不是谁,而是借着“谁”,发泄自己深层的不满。
许家印是个大骗子,这点没人否认。但他的烂尾楼,不是他一个人能建成的。那是银行、政府、金融监管、土地财政一环扣一环合谋出来的庞大陷阱。烂尾楼不只是地产商的失败,它是一个系统的骗局,是一整套制度的透支。人们骂他,等于揭开了整个体系的伤疤,这就成了一种危险的行为。于是,大多数人选择沉默。许家印就像个靶子,但背后站着的是更庞大的身影,于是靶子反倒“安全”了。
李嘉诚就不同了。他“干净”,没有烂尾楼,没有欠薪,甚至捐助无数。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一个绝佳的宣泄出口。骂他,不需要触碰任何制度性的雷区。他在香港,他是“资本家”,他“跑了”。于是骂李嘉诚,不会引发任何系统性尴尬,甚至还能显示出一种道德优越感。骂他是一种安全的狂欢,就像在大雨天对着空气大喊几句粗口,痛快,却无害。
这正是社会心理的镜像:真正让人痛苦的对象往往不敢骂,只能选择骂那个“最安全的好人”。于是,一个行骗万亿的人淡出公众视野;一个守法捐款的企业家却成了千夫所指。这里没有逻辑,只有权力和情绪的共谋。
这种现象还有另一层逻辑。许家印毁掉的是每一个具体家庭的“私痛”,这种痛是切肤之痛,却让人各自为战。你房子烂尾了,你去哭;他房子烂尾了,他去找债主。大家分散开来,没有形成共鸣。李嘉诚则不同,他象征的是“整个阶层的焦虑”。他“撤资”的故事,被演绎成了“资本对这片土地的背叛”。这种想象集体化了,于是大家可以在他身上找到情绪的锚点。
表面上看,骂与不骂是非曲直;实际上,骂谁不骂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许家印背后的问题太大,骂他就是骂体制;李嘉诚的存在太显眼,骂他只是一种泄愤。结果就是:骗子成了“透明人”,慈善家却成了“出气筒”。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在一个缺乏真正责任机制的社会里,公众的愤怒很难找到精确的出口。于是,责任往往模糊化,情绪则转移到“最方便”的对象身上。人们骂李嘉诚,其实是在骂自己的无力感。许家印没被骂,并不是他无辜,而是因为骂他无济于事。
所以,这不是关于许家印与李嘉诚的比较,而是关于我们集体性的困境。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能不能建立一种制度,让烂尾楼的骗局不再发生,让亿万家庭不用靠偶然的慈善来维持希望?否则,社会将一直在重复同一个怪圈:真正的坏人悄然无声,真正的好人却被推上骂台。
这是最悲哀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