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京物语(1953)
导演:小津安二郎
在小艺术影院里看这种老片,就像是找到宝一样珍惜每一帧的影像,也能让自己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到电影里。
片子几乎所有镜头都是静止的,但空间非常立体,镜头里出现和没出现的内容足以撑起整个画面。故事和影像一样,波澜不惊之下是藏不住的汹涌情感。片子不着痕迹的叙事、铺垫,在几个典型的家庭/人生话题上一针到肉但都在最后留白,留下最多的是无奈。
开头其实没怎么入戏,但从奶奶一句“我还能活着看着你长大吗?”突然被戳哭开始就收不住了。
2.千与千寻(2001)
导演:宫崎骏
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很多遍,但都不晓得哪里好看,隧道入口、泥河神、无脸男,这些都可以说是童年阴影。大银幕重温,很奇怪,感觉像是去了一个很遥远但真实存在的地方旅行,感觉千寻的视角就是自己的。整个故事其实很像一个剧情类游戏,不停地探险-获得道具-通关,而善良和勇气是她最大的武器,用坚定的关怀的心去化解难关。千寻不是触不可及的完美化身,她可以是社会上的每个人,只要我们记得这些难得易失的品质、记得我们到底是谁。很多人不是变了,很多人只是忘了。
3.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2019)
导演:安东尼·罗素 / 乔·罗素
你可以说它不是cinema,你可以说它是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商品,但你不能否认这样的电影是迷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在首映午夜场,几百人的IMAX厅就像一艘首航的宇宙飞船,粉丝排排坐,满怀期待地迎接未知。几乎每个角色的登场、每个惊喜点和爆点(Hail Hydra!),全场鼓掌、欢呼、尖叫,狂热的情绪点燃了昏暗的影厅,毫无疑问这是我经历过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4.南特的雅克·德米(1991)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瓦尔达/德米影展全部看下来,以这部片作为结尾,就像是一个大型彩蛋搜集现场、一次德米电影的创作解构、一封倾注了瓦尔达所有爱的情书。影片拍的是德米是多么爱电影,但懂的观众看到的都是奶奶是多么爱德米。回忆的故事拍得温柔且有趣,而对暮年德米的几个大特写,像在“贪婪”地在德米离世前尽可能捕捉属于他的一切,这样他就可以一直存在、这样每次看这些影像就是在触摸他。
5.小丑(2019)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优缺点都很明显,Joaquin的表演毫无疑问是影帝级别的,故事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值得思考的隐喻(哥谭的鼠疫),更别说影片部分内容对近期世界范围内社会事件的投射产生的情绪上的煽动感。但导演的功力似乎hold不住这些配置,很多场景流于形式,我可以理解这些是意象化的表达,但就是没内味儿,比如亚瑟第一次射杀后在洗手间“起舞”的片段,看得我如坐针毡,像是一个人在搞行为艺术而不是角色的升华。
从发生在亚瑟身上的悲剧出发,引出这些孤立无援的被社会遗弃的群体被忽视、生活被上层阶级定义和有意无意压榨的话题,本来可以成为一部神作的。
6.花火(1997)
导演:北野武
影展6部看下来,毫不意外地成了北野武粉。能拍出像[座头市]那么酷的暴力美学爽片、也能驾驭像[宁静的海]这种不动声色的情感表达、还有无时无刻在电影里穿插充满童心的冷幽默。我感受到这几部电影骨子里都是伤感的,美好的影像之下,对成长和爱这些命题怎么都乐观不起来,但又有一种“幸福曾经存在”给人的慰藉。这些元素在[花火]里达到最好的平衡或者说是巅峰,影展看到这部终于被戳哭了。
7.利刃出鞘(2019)
导演:莱恩·约翰逊
复古的悬疑故事,但整部片的视听语言又非常Dynamic。这部片最“悬疑”的我觉得不在于整个案发过程,而在于各怀鬼胎的一大家子之间的人物关系和角色塑造,动机远比行为更引人入胜。而且群戏也很棒,撑起了这种有点歇斯底里的叙事风格。莱恩·约翰逊太适合拍类型片了,各种反套路和小幽默,视听层面也很多新颖的点(包括星战8)。
8.流浪地球(2019)
导演:郭帆
整个世界观设定、故事框架和最终影片的完成度都远超预期。最难能可贵的点,是这部片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科幻电影里常有的个人英雄主义:空间站上大家交流靠翻译机,而不是理所当然地人人说着英语;饱和式救援,视角虽然放在主角一行人,但无论他们失败与否,还有很多其他人做着同样的事,而不是全人类的命运都搭在这一群人身上。这样的叙事格局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画面真的很美,也可以说是作为科幻迷的终极浪漫。宇宙宏大、瑰丽,但无情;人类渺小、孤独,但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