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经历:我的爸爸妈妈都属于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的人,所以从小到大我的内心便根植了一个信念:唯有付出和牺牲才是爱,也才值得爱。但他们对孩子从不索求的做法又让我既感动又内疚,所以一直努力做个“乖乖女”,即使成家立业也不敢“独享”生活。
性格形成上自我感觉受妈妈影响较深,有形或者无形的。妈妈脾气不好,喜欢苛责爸爸,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好。跟哥哥发生冲突即使是哥哥的错可只要我哭就会先受到惩罚,长大后她跟我解释说是因为我哭声大让她烦躁,不过这个经历却在我的脑海中存活了若干年,并让我产生一个信念——妈妈更爱哥哥,因为他是男孩……
妈妈为这个家付出很多,但她自己觉得很委屈,经常会通过发脾气和生闷气表达情绪,心情好的时候即使我做错事她也能包容,心情不好时一件小事也会受到惩罚。对我很少鼓励和肯定,不喜欢我哭。从小我就很敏感,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心事很重”,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有时候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委屈自己。
感觉自己没有青春期,想要自己做主的事情最后都会被妈妈打压。长大后,对于不赞同的事情妈妈不再苛责,而是通过在我面前一次次流泪让我感到内疚而最终顺从她的想法。
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像我的父母一样,倾情付出,所以发现我的孩子也是一个乐于付出和奉献的人。但同时我又发现自己会有意无意跟孩子强调自己的付出,尤其是当我觉得不他够努力的时候,内心似乎希望他也跟我一样,对妈妈的付出感动而内疚。
小时候,妈妈从不允许我顶嘴即使是青春期,所以当我的孩子每次跟我争论时我就会莫名的愤怒,导致本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变成我情绪失控并最终从气势上打压孩子。
我对自己和孩子都比较苛责,容易用大人的标准要求他,看到他做不好就会生气,所以很容易让孩子感到焦虑,做事出现拖延或者强迫。
我的反思: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通过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学,不断增强自我的觉察觉知的能力,我开始慢慢纠正自己一些固有的信念,转换思维模式,树立我和父母以及孩子的边界感,尝试给孩子一定的尊重和理解,学习管理好自我的情绪。值得欣慰的是,当我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时我们母子的关系就特别融洽,孩子也似乎更容易受到滋养,内心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