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学,从《论语》开始——第三课 解惑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晴

    憋了一周的想念,在见到曾老师那一刻被抚慰。曾老师看起来有些疲惫,问及,才知昨日下午老师一直在上课,晚上又备课到很晚……来不及为曾老师打一杯水,已临近上课,下次要到的再早一些。

    课前回顾,曾老师用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牢牢钉在课堂。Follow,无法抗拒。只要一开讲,曾老师就变得神采奕奕,充满活力。

心像晴空,豁然开朗

    “大家都预习没有?”新课开始前,曾老师问。

    “预习了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没好意思跟着举手,但我也预习了,还有了新的收获——刘强老师的新识采众家之长,将每一章都分析的很透彻,而且我在预习的过程中还积累了新字、新词和新诗。)

    “那大家是怎么预习的呢?”课堂气氛被曾老师贴近孩子们日常学习的问题调动起来。

    “我会先读原文,再读注释。”

    “我还会看导读。”

    “我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会查字典,然后标上注音,并把字词的意思写在书上。”

    “我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记下来。”

    预习的方法在同学们的各抒己见中慢慢清晰。老师讲的是《论语》,又不仅仅是《论语》,在曾老师的课堂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善事父母者。

弟,韦束之次弟也。

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


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丅。


    从解字开始,“孝”、“弟”、“本”,本的字型让我联想到对孩子的教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是不是又把路带偏了?“家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孩子自然能长得好。”曾老师的话似警钟,发人深省。我太容易抓细节,这样只会让自己和孩子都累。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本章链接,让孩子们辨别什么是巧言令色最合适不过。

    “狐狸怎么和乌鸦打招呼的?”

    “为什么狐狸不问乌鸦,’你父母好吗?’”

    “狐狸反复提问,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反向思考,坏人都契而不舍,好人更应该怎样?”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巧言令色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对比赏识教育,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你有一个乌鸦同学,那你要怎么帮助她呢?”

    曾老师的发问层层递进,在引导孩子们认识“巧言令色”的同时,去思考提升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

    课后,豆发表了她的观点:第一,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本来长得不好看,就要有自知之明。第二,要认清对方,看对方的言行,学会察言观色。“听其言而观其行。”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省,从眉省,从屮

      省,视也。察也。核也。用眼睛看细微的东西。这一章,曾老师从引导孩子们观察诵读状态开始。第一遍,齐诵,大家的感受是不和谐;第二遍,当老师用孔子学琴的故事启发孩子们“用心”,刻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时,恩泽的范读铿锵有力;第三遍,齐诵,这一次我们从整齐划一的和声中听到了论语的韵律之美。

    曾子三省吾身的是哪三件事?

    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己之谓忠,为学者,以什么为忠?曾老师的提问让我们明白作为学生第一要务就是勤学。

   

忠,敬也。从心中声。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以实之谓信。


    传不习乎?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

    三者之序,以忠信为传习之本。

    内省,上周我过多的关注与豆共学的过程,而忽略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责,以至于当豆出现情绪时自己先失了方寸。是惑,好在每周能见到老师,听老师的教诲。这惑,解了,还要好好践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