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游戏是幼童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不仅如此,游戏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行为。在两个以上的共同游戏中,儿童学会社交和互相理解,许多不同种类的游戏都有其特殊的游戏规则,童年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成年后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容易些,不那么勉强。
游戏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显而易见的,它促进理解,加强团结,鼓舞斗志,消除疲劳,增添生活情趣等等。
攻击行为
对哺乳动物的攻击行为研究最多,它表现出两种基本模式:进击行为(刺激下丘脑的外侧及前侧引起)和防御性恐吓行为(刺激下丘脑中心某部以及中脑的中央灰质区可引起)。
一、引发攻击的因素
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很多:1.引发性刺激;2.促进性刺激;3.强化因素;4.生理影响。
二、攻击的仪式化
洛伦兹把攻击视为一种驱力或本能,他认为攻击行为对种的生存有利,人类的攻击行为有其先天的基础。动物演化使攻击本能在种类变成了愈来愈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的约定竞争形式。
三、攻击与心理卫生
重视仪式在社会中的功能,通过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解释仪式。仪式涉及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困难在于我们很难在二者之间划清界限。也许仪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为从神圣到世俗提供了一座桥梁。
社会化的内容之一是,将个人有其先天基础的攻击性塑造成符合社会竞争之约定俗成方式的行为模式。
重要的是人的攻击行为可以为各种目的服务,如财富、异性、权势、地位等,事实上,作为手段的攻击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的,并且在相当长的未来也不会消失,目的非常诱人,手段使用频繁,手段之目的化就是势所必然。不少人以背后说人坏话、挑拨是非、造谣诽谤为乐事,乐此不疲,似乎手段已经目的化了,这就成为人际关系研究和心理治疗所必须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了。
第五章:适应与调节
适应指个人借助行为对社会的适应,调节即自我调节,指个人对内心活动的调节。一般地说,良好的自我调节是通过积极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完成的。
原因和目的
一、原因
假如人的行为是由原因决定的,在因果的锁链上当然没有个人自由容身的余地,那也就谈不上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了。如果我们断言,人的行为是由原因绝对地决定了的,毫无自由之可言,那么心理治疗便谈不上,心理治疗的成效取决于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而这些都属于目的范畴,因此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二、目的
区别外目的和内目的很有必要,商人做买卖,目的是赚钱,儿童跑跑跳跳,目的在于活动本身给他以快乐和满足,前者叫外目的,后者叫内目的。
目的和手段可以互相转化,目的转化为手段叫做目的手段化,手段转化为目的,叫作手段目的化。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也就是目的的手段化,这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如果先有外目的,后有内目的,则是手段目的化,意味着社会价值之个人化或奖励的内在化(自我奖励)。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据说伽利略有言:教人以其性之所无,殆不可能,助人发挥其所固有,则能事毕矣。一位家长或教师即使教了孩子不少知识,但如果摧残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孩子读书的胃口,或者阻碍了孩子社交技巧和兴趣的发展,苦了孩子的精神生活,那仍然是犯了很大的过失,说的严重一些,有可能害了他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