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十个海子》是海子人生的最后一首诗。诗的第一句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一定意义上,海子的确就像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已复活过多次,就像每年的今天,他的诗歌总是被反复念诵。或者说,海子并未真正死去,无数个海子仍在艰难地活着。那个29年前的今天自杀而死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海子,名字叫做查海生。
他是很多喜欢诗歌的人一座无法超越的顶峰。因为他的诗歌是用自己的生命点燃而成的。对于任何一个知道身死灯灭的人来说,海子的死都是不值得的。海子15岁考入北大,读大学时就想到了自杀,他说肉体中的自己早就死了很多次。
海子的死亡,是他主动堆在自己身上的所有苦难的交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在黑夜之中。而这个黑夜又是人类所共处的虚空的“世界之夜”。他在诗歌中写道: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在“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中排在首位的是“流浪”,这是海子一直都在寻找精神家园的标志。也是他自杀的根本原因。因为无所皈依,而寻找又是那么疯狂,所以在精神崩溃之后不得不放弃生命。
导致海子痛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流浪,其实海子去过的地方很少,除了家乡,就只有北京、青海和西藏了。因此这种流浪完全是精神上的,当然,也与一无所有的物质匮乏有关。当代中国人的心态都很像“流民”。海子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生活从来就没有安稳过,自从他降临到这个世界,陪伴他的一直只有苦难;据说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时,每当黄昏来临,就独自一人徘徊在昌平的街头,手中拿着几个西红柿或者一根大葱,在到处游走时,就这样对付了一顿晚餐。那是一种怎样的彷徨和饥渴啊!
我曾经于1994年坐车穿过昌平的黄昏,苍茫的大地,死寂的原野,在它慢慢进入黑暗时,的确能够让人体验到什么是“比远方更远”。海子出生在安徽安庆的一个农村,据说其父是残疾人,兄弟四个(没有他经常歌唱的“四姐妹”),家境贫寒,那种揭不开锅的贫穷不是现在的人可以想象的。海子短短的一辈子,消耗了很多父母血汗换来的物质财富,但他却没有能力为家庭作出任何贡献,一个弟弟为了他能够继续学业而主动中途辍学。因此,当他的残疾父亲听说他卧轨自杀后,第一句话就是:“孬种!”
导致海子自杀的第二个原因是“爱情”。爱情的力量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无价的。我们可以想象,海子这样的诗人,感情是何等丰富而浓烈!但遗憾的是,肯定是属于早熟的他从来没有收获过爱情。一是因为他年纪太小,他大学毕业时还不到20岁,情爱意识正处于萌芽之中;二是由于他没有经济基础,他苦得还不如一个卖苦力的农民工。据说,海子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幼稚”的,这样的一个人,肯定无法获得女孩子的青睐,不是她们“不识货”,而是海子太“嫩”。海子是“落后”于时代的!在他的心中只有诗歌和幻想。
导致海子自杀的第三个原因是“生存”。生存,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但不幸的是,海子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这种贫困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恶劣物质条件,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的信仰缺失和人性迷乱。海子正是在这种人间普遍的疏离和隔膜的状态之中,才痛苦地意识到:“我的人民坐在水边,只剩下泪水、耻辱和仇恨。”海子对此手足无措,但他想乐观,要“给每一条和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决定从明天起,就做一个幸福的人,给所有的父老乡亲们写一封信。但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挣扎与无可奈何。所以每当读海子的这些诗句,我经常会眼泪哗哗地流淌在脸上,不能自已。“……有时真想问一声:亲人呵,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海子是被“流浪、爱情、生存”三次受难击倒的,这不仅是他本人的贫困,背后更是整个时代的贫困。是大悲悯,也是大糊涂,剧烈的精神冲突,导致了他的自杀。海子的自杀尽管与物质有关,但他对于物质从未斤斤计较,至少他在认识上是超脱的,他并不重视贫穷还是富裕,而是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海子自己都吃不饱,但他将穷人和富人一起都关心了。他在《麦地》中写道:
月亮下
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
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海子最关心的,我认为就是常见的“人间关怀”,除了宗教信仰外,就是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中国人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极端贫困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无信仰,二无正常的道德伦理关系——因为不平等!没有了这些“人间关怀”,物质上的贫困就会导致一个人在内心上的极端脆弱,最终形成恐惧和绝望。海子在自杀的时候才25岁,尚未到达“而立之年”,巨大的精神包袱最终让他不堪重负。据说,在海子死亡后,人们才发觉,对海子的一切,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感情经历等,大家都一无所知。可见,海子在自己孤独无助的内心状态中挣扎了很久很久!其实,所有的人和生命,在价值上都是一样的。人们往往是缺少什么,就呐喊什么。海子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到“人间关怀”,所以,他通过诗歌来关心人类,寻找爱情。
在海子看来,能够拯救“世界之夜”的是:梦想(诗歌)、宗教(王位)和能量(太阳)。他认为,依靠“诗歌、王位、太阳”,就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但这样的追求,正是海子的悲剧。因为幸福往往是世俗的、当下的,而不可能依靠虚构。海子曾经很多次想象过死亡和自杀。在遭遇了无数现实的困境之后,他成了“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海子是被艰难的现实和自己的时代推向死亡的。在这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人阻拦他,尽管他无数次发出警告和预言。
海子,无愧于卓越,因为他用诗歌准确描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见证了无数中国人的内心荒芜和彼此隔膜!但海子并不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在现实中,有无数个和海子一样正在经历时代痛楚的年轻人,他们之中的不少人的诗歌(广义的,指各种追求超越的表达)读起来同样震撼人心,同样是生命的呼喊,只是能够听懂的人总是稀缺的。“悲愤出诗人”。海子已经远走了,如果想知道好诗在哪里,还是多多观察现实吧。在现实的底层,一定有很多隐秘的声音,但它们却是诗歌中最值得用心倾听的部分。
(2008-02-24初稿,2018-03-2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