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 以传媒的温度
观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不温不火,甚至很多观众觉得没达到期待。
换一个角度说,其实是太悠长了,太沧桑了,以至于我们“看不懂”。
我们只顾着关心余华的幽默,关心梁鸿的感性,我们还没挣扎于漂泊与安定中间,还不明了故乡的呼唤以及这份呼唤的沉重。
“你生在那里,其实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是血地。”
贾平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叙述部分就是他讲父亲“反革命”身份导致他成绩优秀却不能再念书,父亲面对他大哭,因为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这句话贾平凹先生讲的很轻,一笔带过,我却觉得父亲在儿子面前哭出来,是个很难为情也很重的事情。
正因为贾平凹是三个讲述者里年龄最大的,经历过最早更加不公平的社会,所以他是最深刻而沉恸的,也是最不易被观众理解的。
“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
读这句话也读的出,余华其实是个向外的人。
就好像他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讲当初如何被北京的刊物过稿,他更多的回忆是欢乐的,他的情绪一直是向外走的。
所以他说,怀念故乡只不过是因为现实不如意,这和大部分的青年人和我们一样,所以他的幽默风趣更使得观众共鸣。
父亲在生活中缺位,母亲瘫痪在床,姐姐撑起家庭重担。
梁鸿的家庭其实暗暗隐射了中国家庭的一些现状。
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普遍缺位,本应该是避风港、擎天柱的角色往往达不到社会的本来预期。
而支撑一个家庭的重要角色更多时候是女性。
再加上梁鸿本身是女性又是对文字很敏感的作家,所以她的笔触是温柔的,讲述是感性的,关怀是人文的。
于是她又能引起女性的共情。
《小丑》:浊世的独舞者
“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个世界太疯狂。”
垃圾堆积,经济萧条,这是高谭的社会现状,亚瑟就是整个城市的边缘人物。
与母亲相依为伴,一个被母亲称为“快乐”的孩子,却从未快乐过。
疾病使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他人眼中的跳梁小丑。在工作中受同事的排挤,在生活中承受疾病的折磨,受社会挤压,最终被抛弃。
一个善良的人最终变成杀人狂魔,杀死列车的富人是一场意外,而激荡起穷人心中的仇富烟火,则是积压已久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
小丑面具,是富人对穷人的嘲笑,亦是整个城市像亚瑟一般“小丑”的反抗。
染着绿色头发,画着浓艳的妆容,穿着紫色的西装,高谭市的犯罪之王诞生了。在接连杀人带来的快感后,“小丑”得以释放自己的灵魂,一段带着病态的独舞,有几许恣意狂妄。
弥漫着灰色的城市,站着富人对立面的“小丑”们,自立为王。
《小王子》:缔造一个浪漫的星球
如果有人钟爱着一朵独一无二的、盛开在浩瀚星海里的花。那么,当他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心满意足。
他会告诉自己:“我心爱的花在那里,在那颗遥远的星星上。”
可是,如果羊把花吃掉了。那么,对他来说,所有的星光变会在刹那间暗淡无光!而你却认为这并不重要!
有一些非常难过的时刻,不想跟任何人分享的情绪低谷,需要自己去消化的负面情绪,《小王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说的是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
有人说,这部电影,玫瑰花象征爱情,狐狸则是友谊的象征,而毒蛇则是生活中的考验。
吸引我的不是玫瑰花,而是小王子,他在面对一切是永远是一颗孩童的心,他去往不同的星球,去寻找让玫瑰花永存的方法。
遇到了不同的人,这些不同星球映射了现实世界的问题,且用广角镜头呈现,体现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拍摄手法非常大胆,画面夸张变形,却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病态的世界,小王子漫游在繁星点点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浪漫星球。
读书
最美情书系列《见信如面》
鲁迅等 | 文
最美情书系列一共两本,《见信如面》是国内的爱情信件,另一本《纸短情长》是国外的。
我会更偏爱国外一点,因为国外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浪漫的要死要活的,而中国人的感情是细水长流的是生活细碎的是平平淡淡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在感情里是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我还是很传统式地慢热,但是谁不向往浪漫?
如果很喜欢看别人恋爱,想感受伟人们真实的爱情可以选这套书试试。
《围城》
钱钟书 | 文
一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经历。
为了糊弄家里长辈造假博士学历,却不曾想长辈们把自己的博士学位登上了报纸,又不能从容不迫的打着旗号骗人,心里产生纠结和羞惭。
会被风情万种的女孩吸引,但终究爱上一个真实有趣的女孩,可因种种误会错过,内心痛苦却又克制,最终终于在几句话之间被周围人推着和一个不好也不坏的女孩子订下婚姻。
他们说“年少读不懂方鸿渐,长大以后才明白方鸿渐其实是每一个平凡的我们。”
前段时间一个78岁的老教授从青岛到聊城看我姥姥,教授走之后,姥姥笑得合不拢嘴,说这个教授小时候曾经暗恋她。
我突然明白过来,人或许一辈子都放不下一个人,但终究要选一个合适的人过完一生。
在真诚与虚假之间挣扎,在爱与将就之中选择,是每一个人都必然的归宿。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林奕含 | 文
“这本书是一个年轻女孩身上最后的生机。她把力量放进了书里,而没有留给自己。”
“这个世界有个奇怪的现象,总是等到作者离开世界,人们才去读她的作品。这个社会还有个奇怪的规律,总是等到人以命相逼,才意识到事情不小。”
有人说林奕含的笔触还是很青涩,有些地方像是记日记,更多的是意识的感受,而不像是正式文学的写作。我却觉得这正是她的特别所在,谁规定好的文学必须是千篇一律的正儿八经呢?
很多作家惊叹于这个台湾女孩的天赋,读者们唏嘘于她生命的昙花一现。
她的生命在最初就面对着世界上最阴暗的黑暗面,这个世界上不是你看到全是光明就证明没有黑暗,那只不过是有人保护好了你。
故事的主人公在著名辅导教师长达五年的强奸里,强迫自己爱上这个强奸犯来减轻自己对自己的讨厌。她自尊、敏感,对于文字太敏感的人,对于生活也是,对于人群也是,于是她无法原谅自己,无法倾诉。
她用生命写下这本一地玻璃渣子的故事,然后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 文
因为房思琪实在太沉重,于是我选择了三毛的沙漠故事来作为缓冲。三毛讲述与荷西在撒哈拉的经历,关于封建思想、关于奴隶的质朴。
三毛和荷西出门找化石,荷西陷进泥潭,三毛遇到三个图谋不轨的男人,逃脱三个男人的追逐后用汽车轮胎座垫和自己的衣服救上了荷西;
结婚的时候闹婚,新娘要被拖被打,挣扎得越厉害越好;
沙漠兵团被撒哈拉威人全体屠杀只剩一人,而这个军曹孤独活了多年最后却为救撒哈拉威的小孩被炸死······
这本书和《围城》形成一个反差,《围城》我不建议大家很早阅读,年龄不够,读不懂方鸿渐的人生,理解不了他的无奈;
但是年轻一定要读三毛,那种不顾一切孤注一掷的生活,不是人人都有三毛的勇气,而少年人应该拥有。
-END-
作者:刀笔、柚子85号
编辑:刀笔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