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第一次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感受,恶心、想吐、疲惫、痛苦……那是我第一次跑这么长的距离。
也是因为这一感受,结束的那一刻,我曾在意识里对自己说,往后我即使再怎么爱跑步,最远的距离估计也就是42.195公里,不可能再多了。可就在三个月后,我竟然顺利地完成了70公里。这一天是2022年11月6日,我从凌晨3点半起跑,从黑夜跑到暖阳当空。
01 结缘人生100
“人生100挑战赛”是新中体公司推出的永久性围绕生日的赛事IP,以“健康奔跑超过100岁”为目标。初次见到这个活动是我在其公众号查看已经报名的“三都水族端节马拉松”时发现的,按照他们提供的跑步方式,我选择了标准版的“距离+年龄=100”,因为另一个青春版“实际年龄=挑战距离”对我来说没有挑战意义,毕竟30公里还是不成问题。
其实在报名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好几次点开报名链接,都打消了念头,想到先前跑完42公里的狼狈,我不得不对70公里产生畏惧。但本着对一些数字的特殊喜爱,我还是下了决定,70公里就70公里。30和70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数字组合,于是我把目标定在了70.30公里。
跑步以来,我越来越觉得,只要有机会、条件合适,一个人还是要挑战一下自己,把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一次不行,那就两次,只要有这个恒心,都会有所突破的。我已经在跑步中一次次刷新自己的成绩,从5公里、10公里、半马、全马,对此,我深有感触。
由于工作,我基本都是晨跑,也基本都是一个人,慢慢地,似乎就习惯了一个人站上跑道,因此,哪怕是70公里,我仍然选择一个人,也就注定这将会是一段孤独之旅。
02 准备
挑战之前的平时跑步,我也会在周末跑一些半马或者稍长一点的距离当作练习,以此来感受身体的反应。日本马拉松名将大迫杰在他的书中说,田径赛80%靠的是体能,而跑马拉松时体能只占大概60%,剩下的40%考验的则是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尽管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象那漫长的70公里的路程,但紧接着我会默默地给自己打气:一定可以顺利完成!只要我规划好,并且有一定的练习量做保证,70公里并不是不可能。
然而不管嘴上怎么给自己加油鼓劲,也不管心理上如何给自己建立信心,这一距离还是要回到跑道上一步一步跑完的。
对于一个上班族而言,特别又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时期,不可控因素太多,时间的选择成了一个问题,直到11月4日才确定就在两天后的周日完成挑战。
确定了时间,说跑就跑。周六跟一个才跑完72公里的跑友简单交流之后,就开始采购补给品,我准备了功能饮料、电解质水以及我长跑都喜欢来一罐的旺仔,另外还有香蕉和松软面包等,采购完毕之后,早早休息,周日凌晨3点半开跑。地点就选在两个公园,因为方便存放补给品。
尽管下午6点半就睡了,但是中间醒来过几次。对于这个即将开展的大项目,我似乎有点兴奋过了头,导致睡眠质量还没有平时好。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但是脑袋清醒着,我问自己:明天,我会在途中感到困乏吗?
03 凌晨起跑
按计划,先是在居住地附近,也是常跑的七彩湖公园跑20公里,这对我来说倒是比较轻松,配速也控制在6分10秒左右。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早来七彩湖公园跑步,也是第一次知道,负责公园秩序维护的保安大哥们原来4点就开始上班了,他们打着明晃晃的电筒开始巡逻、检查设施。凌晨的七彩湖公园宁静、略有凉意,跑道异常宽阔,想怎么跑就怎么跑!当保安大哥跟我打招呼说“哟,这么早?”的时候,我只是一遍跑一边笑着说“今天跑的距离有点长”。
七彩湖结束之后,便立即转到长跑经常去的观山湖公园继续旅程,观山湖公园的圈更大,跑起来更舒适。
已经有整整两个月没来观山湖公园了,跑道是熟悉的跑道,只是树叶不再葱绿,经过深秋的洗礼,它们也从树上飘落到了地上,任凭略带凉意的寒风吹向四面八方。跑道两旁的银杏也早已裹上金黄的外衣,吸引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驻足拍照合影。人来人往,跑步的、摄影的、唱歌的、跳舞的、演奏乐器的、遛娃的……尽管到了冬天,观山湖公园依旧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在这里跑步,大概也算不得孤独了。
事实也是如此,跑道上可见各种配速的跑者,而我会寻一些跟我配速差不多的队伍,跟着他们跑上一段。当然也有人跑过来跟我一起,其中一些人会问我要跑多少,已经跑了多少。我只要一回答,他们的表情就出奇地一致,毕竟我相信,那一天的公园跑道上,应该没有人在为70公里奔跑。
他们会为我鼓励,关心一些体能和补给上的问题,当遇到他们认识的跑友之后,还会指着我对跑友说“这个兄弟今天要跑70公里”,接着就是一阵夸赞之音“厉害厉害,加油!”,这种夸赞我自然很喜欢,它能让我跑得更轻松。途中遇到的一个经常参加大赛的大哥还送了我一支葡萄糖,告诉了我一些长跑补给的知识,这支葡萄糖我一直留着,没有喝。后来我们留了联系方式,一起约跑。
一路上,不断有不认识的跑友加入陪跑,这让我那一段时间跑得非常轻松舒适,不知不觉间,一个全马就完成了。
出乎意料地,跑过40公里以后,我的状态保持得不错,完全没有上一次全马的疲态,这当然是一个好兆头。45公里以后,我开始感到了困难,脚似乎变得有些笨重,每一步比前一步都更艰难一些了。甚至在50公里以后,我的左膝盖有些不适,偶尔还会痛一下,大概是前年受过伤的原因。
慢慢地,跑道就剩我一个人,陪跑也没有了,此时我开始意识到,有些路,终究还得自己来走。大迫杰说:“无论是什么竞技项目,最后阶段一定都会让人感到艰难。”随着距离的增加,我越来越对此感同身受。
我曾做过预想,只要脚不受重伤,我就是爬,也要爬完70公里。能有如此坚毅的决心,也得益于我一直以来对跑步的坚持和热爱,兴许也是平日里锻炼积累的每一步造就了这份坚决。
想着还有差不多一个半马的距离,也为了缓解膝盖的疼痛,我的速度开始慢了一些,再慢一些,甚至有时候会走上一小段。此时,如果有人问我跑步的时候在想什么,我绝对会说除了想怎么能快一点结束这70公里之外,什么都不想。可越是想怎么结束就越是无法结束,前面的跑道依旧很长,跑道尽头的树离我依然很远。
于是,我开始有意地忘掉正在进行的跑步,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只要完赛就行,不必追求速度和时间。
这一招果真有效。我将眼睛和大脑的思考转向了天空飞翔的鸟儿和划天而过的飞机、转向了公园一角正在演奏的小提琴或者二胡、转向了公园外疾驰的汽车和电视里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我没有认为我在跑步,可奇迹般地,手表提示“您已跑步60公里”。当我知道剩下的距离来到个位数之后,我又回到了跑步,我仍在跑道上。
距离来到个位数是我一直期盼的,这样我就可以数着跑了,一圈3公里,再跑3圈,我就胜利了。于是,我的目标从70公里变成了3圈。期间,已经跑过72公里的跑友也来陪我跑了几公里,我们还可以轻松地说着话,聊一聊长跑的一些话题,只是我的脚仍然笨重,越来越重。
当我看着手表的距离显示70.30公里时,我毅然按下了结束的按钮,总用时停留在8小时44分18秒。
慢慢地走回到存放补给品的亭子,拉伸完以后,已经没有力气了,表情也越来越呆滞。坐在亭子的长椅上,呆呆地看着观山湖的湖面和跑道,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脑袋里面只有一个个画面在回放,那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到最后一步结束的全过程。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一个和我穿一样衣服的兄弟拖着沉重的双脚奋力地向前奔跑着,我有些感动了……总之,每一个目标的完成都是令人兴奋的,哪怕它是70公里的孤独之旅。此时,观山湖暖阳当空,游人或坐或走,都抬头看向阳光照射过来的方向,或眯着眼或用手遮挡,尽情沐浴着这份温暖。
04 再谈跑步
跑完后,一些朋友看到我的微信步数有9万多步,都来问什么情况,我自然是如实相告。毫无意外,他们都异常惊讶:你居然跑了70公里,相当于从哪哪哪跑到哪哪哪了。我只是说花了钱报名,不跑就有点亏了。
这当然只是谦逊之词,在我的心里,既然当初做了决定要跑,那么就一定要完成,无论那会带来多大的痛苦。就像预想的那样,只要脚不受伤,就是爬我也要爬完。这可算是一种精神,可我更愿意看作是一个跑步爱好者该有的态度。
已经有太多业余爱好者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人生100”挑战,有20岁的小兄弟花一天的时间绕广州城跑走结合80公里、有花甲之年的老教授成功挑战60公里、也有年逾50的阿姨顺利跑完50公里……如今,我也荣幸走进他们的队伍。
通向70公里的过程中,获得了足够长的时间面对自己,在这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一面着眼于脚下的跑道,一面与自己对话,目标达成的喜悦显得意义非凡。
跑步以前,我曾觉得没有什么事是我能够控制的,我甚至不能很好、很彻底地做完一件事,或者说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成绩,这一度让我怀疑自己。开始跑步以后,慢慢地,我发现跑步是我可以掌控的,我能在跑步这项运动中找到一些成就感。尽管没有跑步天赋,但能通过努力练习提高自己的成绩,这让我豁然开朗。如练功夫者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我突然意识到过去之所以没能做好一件事,是因为坚持不够,努力不够,过早地产生怀疑并选择了放弃。跑步于我而言似乎越来越有魔力,它使我的其他工作也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回家的路途中,我靠在出租车后排的座位上,看着道路两旁的建筑和大树快速消失在后视镜中,我问自己,第一次跑完全马之后我觉得未来能跑的最远距离可能就是一个全马,可如今却跑了70.30公里,那么,未来我能跑的最远距离会超过70.30吗?
Hi 朋友你好!我是勤来,一个喜欢跑步、喜欢看书的自由写作者,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字,请记得点个关注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