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前,我老家在斗龙港湾子里,湾子形状似龙,老家的房子就在龙的内腰点上。房子的北面,是川流不息的斗龙河,斗龙河的南岸,有长长缓缓芦苇茅草滩。夏天,青纱帐起,老家的房子特显眼,远远看去,就象闪光的黄金,镶嵌在青玉带上,她是我的天堂,我的骄傲-一麦秸屋。
麦秸屋是土墙建筑组合。有三处,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一处是堂屋起居屋,东西向三间。一处是厨房餐厅兼石磨房,南北向三间。一处是猪圈茅房,东西向三间。用小青砖路串连。她们雄居在高高的土墩上。土墩修建在河滩南端。是父亲于1944年(父亲14岁)开始,到49年初步垒土而成,后续向西拓展,直到我9岁停止(1975年),生产队分拆分,搬家去十总河南。
土墩及土墙材料,都来自缓滩,夯筑工具就一把木柄大铁锹,一支两端嵌竹钉的桑木扁担,两只泥兜。父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楞是在河滩之上,垒筑起高出河滩9尺的器字形土墩。而且一役三济,在器形的四个口的部位,有四口水塘,挖成饮水塘,养鱼塘,养菱塘。这四口水塘也是游泳池、消防水池。任凭十年九涝一旱,从未出现水漫火患。所产菱角,上集市销售,为我们年年添新衣裳提供源源不断财力。闲暇,水塘戏水,让我学会游泳,从此不畏风浪。
麦秸屋的墙用泥土有些讲究,须用缓滩上长茅草的表层土。秋季,收割好枯黄的茅草,用锹刻一块块60公分见方,40公分深的土皮,小心放入泥兜,按照砌砖墙的方式,建造土墙,在建墙过程中,每天垒建,不能超过3层,多了,受挤压的土皮块会快速出水,导致墙体变形。垒好土墙,架上木梁,缮上芦笆,房屋雏形具备,最后是麦秸工程
麦秸要选用小麦秸,大麦秸短而软,浸水易腐烂,小麦秸长而硬,使用寿命长。小麦用镰刀收割好,曝晒至干,扎成小把,攒齐,在石滚上摔打出麦粒,尽量保持麦秸秆不折不裂,用笆刀切去穗头部分,湿水,一端涂粘泥,从屋出檐开始,一排排向屋脊无缝隙粘铺,两坡面铺好后,便做脊子,做脊子的麦秸秆小扎把,折成直角,涂上石灰膏,架在屋顶顶端。屋面铺好后,就做墙面麦秸。墙面麦秸是用麦秸秆编成一块块毡,先在外土墙上敷上一层粘泥,紧接着,将麦秸毡一圈圈从墙脚往墙顶敷,靠近看,就象给墙穿上少女折叠裙。
屋面铺就,墙面敷毕,麦秸屋就建成了。不仅色彩光亮,而且有麦香味道。秋季建成的麦秸屋,来年的春天,墙便是壁蜂的演奏的舞台,嗡嗡之声不绝于耳,我和小弟小堂兄,顺着壁蜂在墙上的眼,以小草杆向里撩拨,待壁蜂退到洞眼口,用火柴盒接住,制成小音盒,到处显摆。屋面,俨然是麻雀们的爱巢,一双双,一对对麻雀在麦秸里打洞造窝,烀化小雀。我们小伙伴会趁父母上工,搬出八仙桌作垫,架上长条凳,攀爬立在凳上,踮起脚尖,勉强够着靠近屋檐的麻雀窝,摸过银杏仁大的雀蛋,摸过肉肉无毛的雏雀,也曾试图将羽冀未丰的小雀送回去。彼时彼刻,站在高处,就象浮在油菜花的海洋里,依偎在父亲建造的金山上。
在这里,父亲养育我们弟兄五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好汉不住分家房。汗水钱,万万年。耕读孝友,平安一生。后来,在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好老师接力施教下,我未费周折,顺利考学,走上工作岗位。虽有许多艰难困苦,从未退缩;炙手可热时,经手的款项不在少数,所断之事,亦关个人自由与羁绊,从未放任私欲,凛凛然,淡淡然。
麦秆屋,住得了,住得下,住得住,更是住得乐的黄金屋。记起老家,梦见父亲,总会情不自禁想起麦秸屋,它将警醒一生,萦回一生。
韦广宇 2025. 2· 13于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