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朋友圈里发了一道二年级的推理题。是不是家长们看后觉得好虐心。
估计看到这样的题目,有家长一定抱怨出题的老师;感叹现在小孩活得累…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和题目,给孩子造成“这题目不是我能搞定的”,“老师是故意刁难我”…的感觉,小朋友会找到自己做不对题的借口,甚至讨厌老师和学习。这绝对不是家长想看到的。
诚然,题目是绕了一些,不像是考数学题、推理题,考的是观察和语言的精确性。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一眼看上去能直接用加减乘除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更多的问题是通过观察、分析把它抽象成加减乘除。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语言描述题目:画了一篮苹果,写了“筐里有20个”,外边放了6个,小松鼠背了三个,文字“我每次最多运3个”。题目是 “照这样,最少几次运完所有的苹果?”
然后分析:题目对“所有的苹果”没有定义,所有是指篮子里的,还是“篮子+桌子”,还是所有图上的,包括松鼠背上背的。答案自然就出了。
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其实比大人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越来越多的事物想当然了。看过一本书讲什么是哲学家,“能像小孩子一样提出问题,像科学家一样严谨的思考分析问题的人。”

你能看出这张照片是什么吗?提示是一个四只脚的哺乳动物。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不费力的看出来。
记得有一次开车等红灯,儿子坐在我后面百无聊赖,我随口问他,
“你在看什么?”
“路上的树。”
“这个树有什么特点?”
“有红颜色的树叶和绿色的树叶。”
“红颜色的叶子是老树叶还是新树叶?”
“新树叶。”
“为什么呀?不是树叶到秋天就变黄、变红了吗?”
“这个树不是,因为风吹下来的树叶都是绿树叶。”
事实上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犯这样的错误机会更多。不了解同事说话的语境,断章取义,造成误解,然后以讹传讹,办公室留言四起,造成紧张气氛。在实验中没注意测试条件,问题的突破口向你招手的时候,你却视而不见。甚至得到和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
遇到同事说的不太中听的话,要首先想到他为什么这么说。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的提案,对方的可实现行大不大?你在说市场很大的时候,这个“很大”到底是多大?每年1000万,一个亿?这里面我们能够拿到多少?成本又是多少?每年的增长率?价格、利润是否能维持住?说测试结果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测试设备的精度、测量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每个对你工作有质疑的人,如果你放弃消极情绪的话,都会督促你思考的更全面。
在描述问题,做工作总结的时候,要督促自己对细节的描述,用词的准确。“这件事差不多是这样”,代表你注意到有些和预期相矛盾的地方,但你已经放弃思考了。如果写成,“这件事基本符合预期,但…,”提一个头,留给以后继续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对于管理者,更要注意语言的精准性。把你看到的问题,清楚描绘出来,大脑才会思考,才能清楚的传达给同事,在这过程中,还要描述事情的背景,否则对方无法理解你的话。同事根据你的说的,理解后,转化为他的行为,这每一步都会有信息损失。为了让沟通顺畅,双方都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
说到这里,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个出这么“虐心”题的老师?
———————————
推荐阅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