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餐饭食,用心浇灌每一株绿植,耐心倾听每一次交谈,那些被珍视的细节,终会化作内心的丰饶。
就像溪流汇成江海,我们在重复的日子里种下的善意与热爱,终会在某个清晨,让生命开出鲜花。
生活从不会辜负任何一份认真的耕耘,那些看似毫无进展的日子,都在为某场盛大的相遇埋下伏笔。
就像破土而出的种子,只有穿过黑暗,才能触碰到第一缕春风。
教育上的“以人民为中心”,李镇西老师认为主要是“以每一个孩子为中心”——我们能说面对的孩子不是“人民”吗?
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孩子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为中心”。
不从“大”处着眼,先关注眼下。虽然这是个涵盖面很广,看起来很“大”的问题,但细细琢磨一下,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还是贴近现实,近在眼前的事。
“以每个孩子为中心”,关注到班级里每一个孩子,不仅仅只是学习上,不仅仅只存在于分数上,更多的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这些分数之外的看似“无用”的东西。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简简单单的九个字需要每个人用一生去践行。尤其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迭之快,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及时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多去阅读,学习。
作家毛姆说:“人生处处是起点,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渡边淳一也曾说过:“无论身处何处、年龄几何,只要你想,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而我们为什么如此平庸呢?是因为我们缺乏行动力,总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怕为时已晚,就怕止步不前。
就像顾城在《避免》中说的:“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瓣,一片片的凋落。是的,为了避免一切结束,你避免了所有的开始。”
所以,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凭借着往日的认知,总觉得一眼就能看到结局,避免了开始,就能避免看见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坏结局。
但如果一开始就考虑结局,那毫无意义,人生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我们还是在努力热烈的活着,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
还没开始,谈何结束。种下种子,精心呵护,终有一日它会盛开,但终有一日也会凋零,可是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它新的开始。
避免它的凋零,便放弃了将它种下,那么你将永远不会知道它在为你绽放的那一刻有多美。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李镇西老师说:从理论上讲,理想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但这种理论上的“统一”对某一具体的历史阶段而言,很难绝对实现,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精确地实现过。
尽管这个话题很大,或者很遥远,更或者根本没有边际,无法去真正实施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