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交待一下面蒿,上图:
面蒿学名鼠曲草,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纯野生,绝对有机,采摘鲜嫩的蒿尖回家,清洗干净,配上自己家里种的玉米面和大米,搅拌均匀,上锅蒸熟后,稍凉即可放入机器内磨细,成型即可。
口味完全根据个人喜好来定,喜欢吃甜的可以加白砂糖或冰糖,喜欢咸口就加盐,亦或是直接吃它的清香味,原汁原味,各种口味都具有独特之处,风味十足。
刚做好时软软糯糯,直接从机器出口处扯下一团,揉一揉放进嘴里,软糯香甜,满嘴留香,享受无比。
因为面蒿具有季节性,只有春天这几个月可以采摘,清明前后是长势最好,最多的时候,人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会采摘来做上一些,自己享用和送一些给亲朋好友,做完一般当时都吃不完,凉定了后,五个或十个一沓摞起来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以保存一整年,想吃的时候拿出来上火烤热即食,是很方便的晌午或是早餐。
交待得有点多,现在拉回到主题(哈哈),看上图,这么小的饼,两天三个人才做了140个,你一定会觉得效率太低,确实也是,但是过程很享受。
五一节放假,我们一家三口约着妹妹一家回娘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一家人团聚一起喽。
回家开心的吃过晚餐后,妈妈提议说,明天去采摘面蒿回来做粑粑,对于爱运动爱美食的我来说正中下怀,开始的计划是全家出动,准备开车去三十公里外的贵州大山里采的,因为听别人说那里面蒿很多,很鲜嫩。但老公不同意,以车里没油为借口,其实他的真实原因是疫情期间就不要跨省啦,这样我们也只好作罢。
第二天吃过早餐,妈妈、妹妹和我背上水、零食、水果,带着满满的期待往山里出发了,爬了十五分钟左右,在自家玉米地梗上发现了第一丛面蒿,好兴奋,妈妈利索的采到篮子里,接着我和妹妹也发现了好几丛,一面采一面开心的聊天,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干活它就不累,虽然骄阳似火,但是面蒿也被我们一会儿就采摘完了。
妹妹说,就这么一点点,不够做啊,我们得再去找找,那里还有,于是翻山越岭,走了一块又一块地,再没寻到面蒿的踪迹......
下山的路上,遇到村里的人告诉我们河边的田里很多,二话不说,下河呗,没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多是多,但明显已经无精打采了呀,似乎面蒿在说:怎么每天都有人光顾我呀(无奈),用妈妈的话说:不知多少人采过千遍万遍了。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当然不能放过,嫩芽没有,我们就摘黄色的小花,奋战一个多小时,勉强够了吧,开心回家。
这样一天下来,运动量够了,重要的是跟妈妈和妹妹在一起,我们拉着家常,呼吸着家乡的空气,踩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心里无比的踏实、畅快。
回到家,我开始采捡它,虽然采的时候小心翼翼了,但还是不可避免的混进了杂草泥沙,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捡好洗净放在盆里发着,妈妈忙完,先秤好面蒿,再按1:3的比例,准备好玉米面和大米,第二天要拿到邻村的加工点去加工。
转天,妹妹起了个大早,催着我和妈妈赶快出发了,要赶在第一个到,早点加工好回家,早晨六点半出发,到达加工点人家还没起床呢,等了几分钟,师傅起来了,迎接我们进去,看了我们的材料,正当我满心欢喜想着最多一个小时后就能享用我们亲手采摘制作的面蒿粑粑时,师傅说:你们这材料太少了,两个机器一过,得少了几斤。说啥,本来就才几斤,让人哭笑不得。
师傅说,你们先等等吧,还有客人要来,看她们数量多的话,给她们先打,机器预热了后,中间点再加工你们的,就能多做点啦,哇,这么贴心的师傅,点赞!这样商量的空隙,陆续也就有人来了,一车、两车,果真都是大主顾,每人几十斤,一下来了五六家,甚至都有贵州的,跨省来做,足以说明这个原生态的粑粑很诱人哈。
等待的间隙我还去跑了个步,乡村的早晨,寂静清新,空气都是甜的,夸张一点说,我醉氧了,一副欠揍很享受的表情就是我(哈哈)。
跑完步回来看到加工点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都在忙碌着,蒸的蒸,磨的磨,成型的成型,一会儿功夫,成品就出来啦,热气腾腾的,空气里都弥漫着面蒿的清香味,大家笑着、吃着,开心极了,这绝对是快节奏的城市人无法体会的慢生活、幸福时光。
加工完一家的,做了有六七百个吧,然后轮到我们家做,三个人花了两天时间,做了140个,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哦,呵呵。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家人在一起,做原汁原味的饼,吃着就无比香甜可口。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妈妈就在烤面蒿粑粑,我们的劳动果实,香味已经出来啦,就这样吧,我吃去喽......(嘻嘻)
在这个快节奏、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缺少现代化,不缺少速度,适当的时候也要懂得放慢节奏,尤其是远离家人的朋友们,得抽空,创造机会多多回老家陪伴父母,能多陪伴一次都是赚到。时光不会等你,父母的衰老不会等你,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