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底色

图片发自简书App


想到这个词,源于一次沙龙分享遇到一个妈妈的困惑。

这个妈妈以前见过几次,初见面就是文静,说话轻轻的,慢慢的,可能是从小听到太多女孩子就要文静诸如此类的话语, 也或许还是对自己"说话快,性子急" 这一面有不接纳。对这个年轻妈妈印象很好,这个好感里或许有几分羡慕,现在才觉察到,不过看到就放下,人只有特点,没有缺点,你看,对比无孔不入,还好带着觉察又回来了,回归我的中心。

走远了,回来,沙龙上这个妈妈一直接受不了自己打扫卫生要整理一次家要花一两天时间,还弄不好,感觉自己拖拉,磨蹭,做事慢,延伸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再延伸到自己做不好,就没人喜欢我,我就是会被孤立。再从做不好卫生,上升到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总是照顾不好家人,感觉自己很没用,痛苦,难过,咋看下,风马牛不相及,能从一个打扫卫生需要一两天到被孤立,顺着这个瓜藤往下摸找到了那个种子,小时候来自发生的一些事,做不好事总被家人评判,认定做不好事,爸爸就不会喜欢自己,更喜欢弟弟,找到后这个朋友情绪爆发出来,释然很多。看清自己过去那个旧模式早已不适用,是自己抓住不放,身体在这个时空,意识还在过去,活在头脑里过去的世界里。

打扫卫生需要一两天,就是拖延么?很多人打扫卫生一两天也收拾不完全,那些仔细的人或许需要一周,这个标准是谁定的?退一步讲打扫卫生慢,这个行为慢就等于我是一个拖延磨蹭,什么都做不好的人么?我们总把想法当事实,下次我们再进入一个念头出不来的时候,可以喊停一下,问问自己,这是真的么?是百分百真的么?是事实还是想法,想法是自己能改变的。第二:即便是一件事,那也是个行为,行为能代表我们的身份么?我们就很容易等同了。例如:他在抽烟,和他是个烟民,定义层次完全不同,带给我们感受也是差别很大的。

这个朋友的问题,引起在场很多人的共鸣,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课题:陷入一个思维的胡同,走不出来,把想法当事实,抓住那个念头不放,折磨自己,痛苦,纠结。

到底为什么呢?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例子,慢慢发现真的是众生皆苦,不同的是外在形态,相同的是一样的生命底色,上布满了各式各样,而又是一类的心智模式,例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匮乏,证明,需要被理解……。无论是来自原生家庭也好,社会环境也好,集体意识也好,人的生命底色真的很相似,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选择以情绪做为指示灯,只要看见那个信念模式,那个种子,就会清明一份,增加一份力量。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但是真的不能执着如此,刻意而为之,清种消业,随顺些比较好。

还有一种方法:看清这个生命的底色是不存在的,那么那些画笔痕迹就更不存在。

这个世界上只有不变的才是真的,变得就是假的。那么我们是谁呢?那些想法,念头,那些捆绑我们的信念模式是我们么?我们的社会角色是我们么?我们的这幅肉身是我们么?你把什么当我了呢?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都是假我,而那个不变的,灵性的我,大我,才是真正的我,无论我们信不信,她都存在。她是那么纯净静,像天空一样,就在那里。

若生命的底色不变,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苦还是那些苦,若我们认清我是谁?坚信我是谁?生命底色不存在,那么就重新开始新的创造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