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我心想:嘿!真特么痛快!就应该这样,不喜欢的,就说一句去他的!而内容开始前的《告读者》中说道:“这是一盆杂烩,一块又脏又湿的地盘,是困苦和纷乱的自白,是一种崩溃,一种懈怠。谁都不必勉强阅读此书,即使开始了也不必读完,更不必喜爱。”看了内容发现,小说字里行间果然是洋溢着出口恶气的愉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部“出气小说”,“混账的词语,可扔进水里付诸东流,让时光抹得一干二净。”
这本薄薄的《去他的戒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阅读过程中,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秘园,作者弗朗索瓦•齐博似乎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宣泄方式,把压抑于心中几十年秘不示人的情感,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真正把自己秘园的门锁彻底打开,毫无任何戒律地情读者进入其中,和他一起体验内心的种种激动:悲伤、喜悦、内疚、惆怅……
展现在弗朗索瓦•齐博笔下的,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世界:他出身于资产阶级,但反对压迫;他承认社会秩序的必要,但又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他同情弱小,但又不掩饰恶作剧的欢愉。他认为,人有邪恶和愚蠢的一面,而人的这种邪恶和愚蠢又极其可笑。于是,他在作品中厚着脸皮剖析自己,不遗余力地体现恶的一面,无情地显露其可笑之处。我们在书中读到,“我”从小就是个捣蛋鬼,偷听墙角,在学校装傻充楞,还放火烧过警察分局……以至于被骂“你这个小死鬼,下流的小死鬼,一钱不值,记住,你只是个活死鬼。”还有父亲时不时的一顿痛打,“难忘的体罚,拳头如倾盆大雨落下”。
在《去他的戒律》中,我们见到的不仅有对战争时期惊心动魄事件的超现实主义式的记录,和对童年艰辛岁月笔调幽默的描述,更有作者对整个教育体制和培养方法的尖锐批评,以及对现代文明的独特反思。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尖锐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调令我深深为之折服。
弗朗索瓦•齐博是个快意恩仇、充满正义感的纯爷们,据说1976年他第一次到上海时,看到从前的外国租界公园中立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禁义愤填膺,当时就觉得这句话可以用作他这部痛快的小说的题目。后来,译者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才改作“去他的戒律”。
如果你觉得生活停滞不前,精神压抑,或者雾霾天气令你提不起神,不妨读一读《去他的戒律》,真的,你会体验到率真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