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为何物?
每位家长心中当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这自然简单的愿望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伴随一家永恒的话题。有时,家长竭力地去为子女提供一切的同时,因为对孩子的高期望、高标准而变得焦虑急躁,希望让孩子服从自己就使用某些过激的方法,如打骂、强迫,最终这样的做法不仅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所以我们常说家长不能强迫孩子去做这做那,而要去“引导”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可到底什么是“引导”呢?我认为,有些家长在对“引导”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
误区一、温柔不代表引导
刻意调整说话的语气,以更温和妥协的态度面对孩子仅仅是双方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单纯地把“你去给我做作业!”换成“你到做作业的时间了哦~”只是变温柔,不是引导。
这样做的结果不会有效。语气只是装饰,内容才是核心。温柔只能在短暂地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而不能持续长久,因为话语的核心内容没有丝毫变化啊。这好比把一盘难吃的菜放在精致的餐盘里,短暂的看上一眼赏心悦目,吃到嘴里却很想吐。
上面的例子里,不管是那句强硬的话还是温柔的话,都是在表达一个意思:“你现在去写作业”,而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我认为这应该是孩子最反感的东西之一了,提出要求却不给任何其他信息,因为这背后的根本含义就是一个命令:“请你绝对服从,你不需要知道理由”,而这给孩子的感受就是大人不尊重我。
所以,切换语气而不切换语气背后的“命令”不能有效引导孩子。
误区二、提供选择不代表引导
提出命令是不对的,那提供选择呢?我在许多与教育相关的书和网站上看到一句话:“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这句话听上去特别像从“教育的圣经”上摘抄下来的,神圣又治愈。但我经过仔细思考过后,我并不大认同这句话。没错,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命令式的要求,但我认为:提供选择也不是正确的做法。
请您细想,谁是有权力为他人创造选项的?是权高者还是权低者?当然是上司有权力为下属创造选项,主导者有权力为附属者创造选项。如果家长去给孩子创造选项、提供选择,那就是先入为主地把自己设想成了主导者,而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可以去操作摆布的。
举个例子,家长对孩子说:“你可以:A. 按时就餐,B. 不按时就餐,自己去做饭并把厨房收拾干净。”家长心里还想:“我给了孩子选择,孩子就会自己安排好时间,并会因为不想选B而对“按时就餐”这件事负起责任来。”其实,孩子心里想:“我的事不需要你给我提供选项,我自己可以全盘把控所有安排,我选:C. 因为你不尊重我,我觉得你很烦。”
这依旧回归到了刚才的逻辑,当家长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命令式的统治姿态,孩子的直接感受就是大人不尊重我。
所以,提供选择不能有效引导孩子。
结语
1.引导的方式是必要的,因为强迫的方式只能伤害大人孩子双方。
2.切换语气而不切换语气背后的“命令”不能有效引导孩子。
3.提供选择不能有效引导孩子。
4.话语的背后若是大人把自身定位为主导者,孩子会强烈地感受到大人的不尊重。
思考
这么说来,引导的核心其实是:真正平等并尊重。己尊彼卑,彼尊己卑,都不是平等,只有尽可能的平等才能让双方都得到对方的尊重。那大人和小孩如何才能达到接近平等的沟通状态呢?
欢迎你把你的收获、思考,或是对 「知识砖」的鼓励和建议,在留言区里和我们分享。
如果此篇推送对您有帮助,请点下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