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侠之大者》,全片四大败笔创下武侠片的“靖康之耻”
文 和运超
号称武侠片第一大导演徐克酝酿数年,耗费数亿打造的《射雕英雄传》三部曲之一《侠之大者》,堪称创下刷新三观的标杆!如果评选史上最令观众失望电影,恐怕近年唯有那部《金玉良缘》可比“瑜亮”,绝对惊诧全球华人世界。
之前春节上映时有像《哪吒》之类强劲对手压制,勉强算一分搪塞的理由。如今在网络公开亮相,留给观众重新认识该片的机会。群众的眼睛果然雪亮,依然得到潮水一般的大量差评,再也没有值得辩护的余地。
大家无一例外地都能看出,《侠之大者》还能叫“武侠片”吗?犹如二十年前雄心勃勃,号称会连拍好几部的《七剑》一样的完败。徐克就不该再捡起所谓金庸IP来强撑武侠宗师的颜面。如今的行业大环境,他所钟意地“魔改”方式已经根本不适合再拍类似故事。
略加梳理四个方面的重大败笔,看得出这一结局其实多年前就早已注定。
1 削足适履——对金庸江湖的“毁容”处理
不论是“主题先行”还是“主观臆断”,徐克就为了想表现郭靖与蒙古阵营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他选择回到中原保卫襄阳一段,无非就是强化郭靖立场的转变和一代大侠形象的确立。
抛开陈见而言,导演的想法也不是说不好,可电影呈现的效果却堪称灾难。郭靖不是从金投宋的义士辛弃疾,他是虚构穿梭在大漠和中原的江湖中人,是经历多番奇遇,实现层层跨越成长的武林高手。可《侠之大者》里面的郭靖仿佛一个“天降奇才”,有一丝一毫江湖气息吗?
相信看过的人还记得,片头那一幕绝佳展示导演美术功底的五绝形象,假如没看过小说的多半会以为他们应该是电影的主角吧?可从头到尾居然只有西毒一个人的戏份比较重,因为他是“大反派”。而南帝就当了一回“大夫”,北丐给郭靖传了一套“降龙十八掌”。要说五绝还会在“续集”里有更多露脸机会,通过《侠之大者》的演绎感觉多半很“悬”。
《射雕》其他的武林人物和江湖门派统统不见。若说害怕线索繁杂被牺牲掉,虽然算是理由。但作为一套规模宏大的三部曲电影,且每一部最终都可能在两个半小时左右的“大片”,如今看《侠之大者》的处理方式,恐怕不是什么篇幅不够表现的原因,完全有理由认为徐克导演是故意的。
连灵智上人等全沦为西毒欧阳锋的小跟班,长达两个多小时电影,这类配角中只有灵智上人勉强和郭靖“打”了一场,其实还以“放毒烟”为主,反而灵智上人在本片中一会毒烟一会毒蛇,倒很有些抢西毒的名头。其他如梁子翁就追黄蓉时发了一通暗器,还有人偷偷摸摸在蒙古大营放了点毒,这些旁人连展示功夫的机会都没有。
江南七怪都沦为“背景板”,丐帮也真像一群在到处讨生活的叫化子。《侠之大者》和近年王晶画蛇添足的《倚天屠龙记》,甄子丹那部很不靠谱的《天龙八部》相比,武侠界的老行尊徐克居然比当年《笑傲江湖》呈现更离谱过火的“魔改”——干脆把金庸武侠世界完全搞“崩”,导演究竟用心何在?难道是向金庸当年不满和批评进行“报复”来的吗?
但凡对徐克稍微熟悉之人都知道,金庸曾经对改编《笑傲江湖》有些不满,认为徐克不了解其作品,还附带批评他对还珠楼主的《蜀山奇侠》也是“一塌糊涂”“不知所云”。
其实两人关系并不差,金庸对七八十年代香港多版影视拍摄一般都能接受,尊重原著固然很好,有改编也是正常,他没有发过对徐克那样的批评。徐克的金庸电影往往从立意都跑偏了,尽管徐克表达了江湖的主题,但对原著而言毕竟太极端和荒诞,而且多半还就是故意妄为。
2 作茧自缚——对蒙古阵营的“雷声大,雨点小”
全片的重点就不想呈现金庸塑造的“武林江湖”,徐克就想处理一段郭靖和蒙古“论真假英雄”的故事,附带在这种背景下渲染和黄蓉情比金坚。
可冷静下来,别看剧情大半是围绕蒙古,除了让大家看到郭靖因为喜欢黄蓉,拼命想摆脱华筝之外(强行表现他以为华筝有些孩子性的小妹妹),真正关于蒙古的“故事”又没讲多少。片中既没有演郭靖为什么会当驸马,也没有演他参与西征,更加没有演他费心想通过征战立功报答铁木真,方便解除与华筝的婚约。
郭靖之所以会成长为一代大侠,看过小说才会明白,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蒙古发动战争的苦难,这才产生抵触心理,一步步与蒙古朋友渐渐疏远。郭靖内心当然痛苦,这是最核心的一段人生观转变,同时附带经历千辛万苦又与黄蓉重逢,自然也就再难与华筝践行婚约。郭靖和蒙古的“告别”更因母亲的死卸下了“包袱”。
本片演蒙古的问题,尽管郭母也有被逼牺牲,郭靖始终只因“私人恩怨”而呈狼狈逃离之状,其实并没太多强辩说理的“底气”(这与影片改动郭靖背景有关)。
借道伐金的情节有历史的一面,实际宋使也到过木华黎的大营,双方有意促成合作,只是宋朝起初不想出兵,反而积极招揽山东一带义军,认为若能诱使归顺不但能得到北方地盘,还可强大军力。
在铁木真生前没有达成盟约,但蒙古曾把金朝玉玺献给宋人作为示好,同时木华黎、史天倪等看穿宋人的算计,也对山东豪杰收买下了血本,严实、李全等大多投靠蒙古,连当了宋京东安抚使的张林也反水。宋人对蒙古的阻力很郁闷,自然对借道不乐意,拒绝蒙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虽然蒙古随后以野蛮的方式打开道路,同样开出类似女真当年交还旧都开封等地为条件,这种又打又拉的方式,还令宋人同意联合,甚至是宋军先攻入蔡州取得灭金首功。
就《射雕》小说也并不过多涉及结盟和借道的情节,因为实际借道发生在铁木真死后。所以本片的高潮戏,蒙古的进军和对立很大成分是强行“制造”出来的。除了停留在台词威慑,全片真正大反派欧阳锋反而还充当对付蒙古军的先锋,更令全片烘托郭靖在宋蒙危机之下完成“侠之大者”形象近乎荒诞的作秀。
连欧阳锋功力大涨朝蒙古大军一阵冲锋,他的动机都有些稀里糊涂,尽管他设定为帮助金人,可全片仅开头蒙古和金人有过一场莫名其妙的作战,宋金蒙三方的恩怨在本片其实非常淡化,和小说的厚重相比,电影表达的江湖元素显得无法插入复杂的历史旋涡中。
好像因为他们是蒙古,就注定会野心勃勃攻打大宋,他们顺理成章就会变成大宋郭靖的对手。这等于是拿观众应该了解历史的走势取代电影呈现的情节,所以无数观众调侃的电影旁白,现代穿越感十足。
正如铁木真后来质问,中原对郭靖仅仅是名义上的祖籍,他的母亲或可说江南是故乡,但郭靖这个出生成长在漠北的人来说,养育他二十年的草原才应算是真正的“家乡”,正是如此,郭靖最后出手阻止欧阳锋,变相拯救了铁木真。不管影片中的郭靖怎么想,这一行为带有合理性。
可当郭靖呈现出要大义凛然表示今后选站宋人一方,不要说铁木真等人不理解,他的逻辑其实让我们观众都不理解。因为全片根本没有扎扎实实呈现这种巨大转变的理据,单凭郭靖因为是大宋男儿就注定会守襄阳,那根本不叫“侠之大者”。
小说前后是有一系列具体情节来铺垫郭靖的转变。当他在营救西域百姓就已令铁木真很生气,同时已经确立侠义精神。此后返回大宋同样目睹宋军的无能和百姓的无助,所以他最终勇敢站出来挑战历史走向。
电影对郭靖和蒙古的对立与说教,行为突兀,逻辑混乱,其本意是防止蒙古侵犯宋人,可最终又表露内心还对蒙古念及“旧情”。这在郭靖的为人是可能而合理,但贴近剧情和历史环境,让当时襄阳满城军士怎么看待这个来“投宋”的义士(会不会是他和蒙古演了一场“无间道”呢)?宋人当时的狭隘保守大概率远在契丹、女真、蒙古之上。
就连金庸后来的创作都清醒许多,不断压缩一个个主人公的设定,一步步认识到武侠英雄的局限性。所以笔者一开始就说郭靖不是辛弃疾,导演重点刻画这个想当然的结局来“拔高”形象,虽说有“侠之大者”标签化的理念依据,但无论故事设定还是历史实际都显得站不住脚。
3 牵强附会——对郭靖“侠之大者”的扭曲
电影令郭靖的表现不具说服力,最重要是名字和出身都进行了改写。
“靖康”恩怨都知道有杨康作为郭靖的参照对比,电影完全舍弃杨康,所以郭靖是从母命去中原向江南七怪学武——意味“寻根”之举(祭拜父亲云云),然后与黄蓉相识交代认为自己愚笨,没有学好武功等情节,已对郭靖的底色是一种抹杀。
郭靖之所以比杨康的为人靠谱,他的品质全然与江南七怪当初远赴漠北寻找忠义之后,传功十八年的侠义举动相呼应,这就是《射雕》故事最成功的基石。
电影还进一步改变郭靖的家世,父亲被说成被宋人和金人刻意谋害,好像其父是对双方颇有影响的大人物,于是给儿子起名不忘“靖康”。郭母成了在中原待不下而投奔蒙古,动辄以大宋故土教育郭靖,这样的情节看似好有家国情怀,对人物塑造反而是负面效果。
且不说郭靖父亲是江湖排不上号的小人物,他的遇害完全是偶然而起的悲剧。可去掉杨家故事之后,郭父之死就完全变了由头,还附带去掉为郭靖取名的全真派丘处机,这显然也是触及灵魂的改动。
既然电影侧重表达蒙古背景,历史上远赴西征之地劝说铁木真淡化战祸影响的本该是丘处机,连小说也还原过长春真人西游一幕。可电影只想塑造郭靖来宣扬“侠之大者”的精神,所以我们看郭母长达二十年,对郭靖时时不忘施加大宋的思想烙印,安排儿子长大后回中原学武寻根。这就不再像小说里的普通女子眷恋乡土之情,总感觉她是有意推动郭靖从小立志图谋大事。
郭母对铁木真等人相当于身边响着一个警钟,时刻提醒郭靖并不是他们的人(还能说术赤对他排挤是单纯不喜欢吗),原本恩情犹如养父的铁木真,通过招郭靖为女婿名正言顺使其成为“自己人”是合情合理的。
别说早年的郭靖颇为愚笨木讷,武功并不怎么样。就算后来铁木真、华筝发现郭靖去了中原变得厉害,连西征也十分成功,只能证明他们慧眼识英雄,敦促落实婚约希望为蒙古效力,客观来看是人之常情,说不上就是对郭靖耍弄手腕心机。
正因为电影改变了郭靖的故事背景,郭母处心积虑二十年,导致铁木真和华筝梦碎。郭母的死看似遵从小说情节,可整个因果都变了味,反而让人怀疑郭母当年躲到草原是不是别有用心,令郭母之死和郭靖告别蒙古的基础都弱化了悲剧性和合理性。
电影将全真派的内容全部去掉,导致欧阳锋追着郭靖黄蓉抢夺《九阴真经》也像一场闹剧。郭靖武功的升华不是借鉴漫画感卡通风,完全是无厘头的不堪入目。
强插一灯大师疗伤,很潦草地解说《九阴真经》具有一流内力辅助功效,也没有丝毫说服力。这《九阴真经》怎么就会被郭靖黄蓉两个后生小辈得到?还是因为电影对原著的处理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片中的洪七公故意夸张地舞台化,所谓武林高手成为“超现实”一般的存在,他们只是郭靖向蒙古朋友介绍的“江湖传说”,没有任何情节铺垫洪七公、黄蓉、丐帮这三者之间有情节关联,都靠观众对小说的脑补。
还有绝大多数观众的批评,本片武打刻意脱离现实,游戏化的“魔法攻击”和防御术,满屏“幻术感”的视觉特效。要说这浮夸地表达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导演故意要对江湖世界和武林高手这种口口相传,人人向往的“英雄偶像”进行反讽!
依附于极度偷懒和堕落化的视觉效果,托辞所谓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实际带出“黑”这些过度神话金庸经典的反差感!来自导演压抑多年的一次肆意发泄。
要说徐克的电影,一直都保有这样极为矛盾的武侠江湖——从《黄飞鸿》《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时代早就如此,他的境界就是用尖锐犀利的历史洞察戳破江湖武林的童话,撕下那种幼稚的浪漫面纱。只是到今天的《侠之大者》释放,让人发现他过于狂暴,令影片成色完全失控。
就像欧阳锋的“走火入魔”,从形象到功夫都彻底魔幻,和郭靖在宋蒙两军队伍的战场间一场“用魔法打败魔法”对决,被观众调侃成“伏地魔”穿越东方战场。这种表现完全像对过去港式拳脚比拼决胜画面的嘲讽和戏弄。
更让人无语的是,郭靖虽靠隔山打牛重创欧阳锋,可真正致胜一箭反而来自铁木真从旁射出,再次表明徐克可能的意图——“射雕英雄”希望回归历史真实。
最终欧阳锋还尝了伤口血迹,非常刻意地演出这种痴迷武学巅峰之人完全“疯魔化”。徐克这样离谱呈现欧阳锋是单纯地荒唐可笑吗?肯定是,可当年塑造追逐武学巅峰的任我行和东方不败,不正是这个欧阳锋的“前世”吗?。
4 全面瓦解——没有价值意义的武侠世界
回望二十年前《七剑》的失败,令徐克一度放弃武侠江湖,随后几经沉浮,他转入狄仁杰系列。这是一个与历史结合更密切,又点缀不少奇幻志怪元素的古代世界。这种有些不伦不类的特色,很不幸的复刻在了《射雕英雄传》的银幕上。
如前所述,徐克从来都想要呈现一种有自我风格的武林江湖,可没有想到《侠之大者》会失控到全面瓦解的地步。再次证明武侠世界对徐克已经毫无价值意义,他依然是重弹老调,没有任何发挥空间。金庸IP早都是被看穿的皮囊,真实的历史英雄和江湖浪潮在当今大环境全然不合时宜。
笔者评述“狄仁杰”系列已表达过,徐克试图超越过去的武侠和江湖,可银幕上的狄仁杰并非大唐侠士,他的身份是守护朝廷的官员——本质上和《龙门飞甲》里雨化田没太大区别!
徐克生于越南西贡,属于海外华人,他特别喜欢在电影里面呈现边塞异族,正如唐代志怪宝典《酉阳杂俎》常言,安南交趾是奇幻之乡,这是徐克想象力的“根脉”。
可徐克的内在已舍弃了武侠的精神,希望从另一角度在朝廷话语和江湖对立中求得一种平衡,要硬说狄仁杰还有武侠色彩,那就是来自朝廷内部招安后的“官-侠”,就像包公身边的展昭。
这对理解《侠之大者》中想要诠释的郭靖有异曲同工之感。观众恪守原著,认为郭靖就应是一个纯粹的江湖人物,可电影对郭靖身世背景改动,对少年时期的重新定位,感觉他就和狄仁杰、展昭更加趋同,根本从小就被确立将来要回归大宋势力(或好听点是大宋百姓)鞠躬尽瘁的人物。这个郭靖有强烈的“官方”烙印,他已是大宋某位冤死的忠义名人的化身,而不再是那个牛家村无辜受难的草莽后代。
魔改的“射雕”全盘丧失“初衷”,再没有天南地北,恩怨丛生的一批批草莽豪杰,更没有郭杨两家卷入历史洪流之下的挣扎和冲击。观众理解的徐克是翻拍“射雕”,其实徐克和王家卫一样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翻拍”,完全是借金庸的外壳讲他自己的东西。
制片方指望什么向全世界表达独属于中华的武侠文化?导演使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宛如演绎的武功,宣扬的口号,就是一场绚丽虚空的烟火秀,华而不实,假的要命。
徐克沉淀多年的武侠大梦,最终打造了一部完全走向武侠反面的噩梦!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隐藏在深处的心思和金庸后期《笑傲江湖》与《鹿鼎记》大约有几分趋同——旨在回归历史真实,批评武侠的无价值和无意义。
郭靖,就是成为一尊理想偶像的雕像,其实一生被执念所累(片中一灯大师语),这个襄阳英雄不过是作者和观众读者共同神话的,对于历史滔滔洪流,个人再如何被视为“武功盖世”,在宋蒙战争面前依然只是“螳臂当车”,而真实的英雄确是能够在几十年生涯推动历史走向的那些如雷贯耳的人物。
当年金庸已经对武侠文化有些过度解读,如今徐克强行嵌套在已经成为经典符号的《射雕英雄传》,让本来优质的武侠故事呈现无药可救的面目。这种自毁式的耻辱和嘲讽是可以预期的,最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十年犹如一场轮回,想当初《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包括徐克的《七剑》在内,都有过令人失望的批评。当年这些一个个号称要复兴武侠片的作品再如何糟糕,至少武打动作层面都能保留三分颜面,如今《侠之大者》连过去徐克电影最引以为傲的武打动作都彻底朽坏,烂的惨不忍睹。
武侠片——尤其金庸武侠这种带着浓烈历史质感与沉淀的故事,徐克导演既渴望立足写实,又无法压抑天马行空的“写意”,以其精明和经验,其实早就该清楚根本“行不通”,最终换来空前口水是不难预料的结果。除了及时搁浅,难道还有人指望“续集”能恢复清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