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过后,我的生物钟又完全紊乱了。原来好不容易养成的每晚十点多上床,十一点前睡着的习惯又变成了凌晨两三点还没有睡意,还在辗转反侧地“烙煎饼”。第二天肯定不能做到早起、再吃个美美的“元气早餐”、精神大振地上班去。归根到底,还是手机惹的祸。每晚上床后,听听微课、翻翻朋友圈,看看公众号,再刷刷微博,时间就这样一点点流逝了,却越来越精神,一看时间,想睡的时候却睡不着了。早上又不用早起,每天睡到自然醒。可是,初八开工后,早起就太难过了,睡眠不足,浑身乏力,眼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黑眼圈带水肿,一头扎进工作里,能有好状态去面对繁杂的事务吗?
今天早上,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别再熬夜了,真的会死》后,触目惊心,再一次提醒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首先先从扔掉手机开始。以前也想过睡前不带手机到卧室,现在觉得真该下决心执行了,对于我这“手机控”来说,睡前关机、把它放到客厅是最佳的选择。
扔掉手机以后,看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家里那些买后却无人问津、积满灰尘的书该有用武之地了。
这段时间坚持写点儿东西以来,发觉自己写作没有思路是最大的问题。灵感也经常闪现,我也不想偷懒,也能及时地捕捉记录下来。可是,展开写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观点不是很清晰,思路狭窄不宽泛、能想到的论据也往往缺乏说服力。这都是平时积累不够、思考不深入的结果。作为一位写作爱好者,想写出来有说服力的文章,靠的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修养、也得有人间烟火的生活积淀。
我深知以往积蓄太少、亏欠太多,只有重病用猛药,大量地从书籍上吸取营养,再经过我的吸收消化,才能变成我的文字,静水流深地坚持下去。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只看微博微信是远远不够的,那些碎片性的知识最多给我带来一些灵感和感触,却没法系统性地提供知识和思考。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讲到:知识是有体系的,正如房子是有构架的一样。碎片化信息,顶多是一块块的砖头而已,要让它们成为房子的一部分,除了构架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东西,比如水泥,比如钢筋……
曾经还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创作能力,不会高于他们的认知顶点。创作,是指我们对待生活中所有事物的看法,可以是文字,可以是演讲,也可能是一个眼神;而认知高度,就是一个人的经历,这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限度。
对我来说,最好的输入路径还是读书,不用一年最少读100本,每周读一本并做好输出肯定就很有裨益了。
2018,学会和时间成为朋友,因为时间已然是我最大的人生成本。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里说过:自我实现其实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你看到了一个人展现出了勤奋、规整、自律,其实这是被一系列的恐惧、集体人格、潜意识压迫,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
我的时间格局,就专注在和懒惰做斗争,专注在阅读和写作上吧。
先把这两件事做好,其他的不必着急,扔掉手机,克服焦虑,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