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档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引发关注,栏目动真碰硬、记者深入调查、主持人硬核提问、观察团一针见血的态度,显示了政府做好舆论监督、维护群众利益的坚定决心。问政于民,知政得失。“电视问政”让民意与权力在碰撞中消除误解,在争鸣中形成共鸣。各级部门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担当作为,用好这一为民服务新利器,切莫让“电视问政”成为一场秀。
强联动,电视问政要少“打官腔”,祛官气接民气多些“货真价实”。开展“电视问政”活动,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对于干部廉洁从政、权力规范运行、优化政治生态、促进民生改善都十分有益。要确保在开展“电视问政”前,所有的问题都事前“密封”,对暗访短片的内容和现场评议代表等信息实行严格保密,问政对象在接受询问前根本不知道群众代表会问什么,确保“电视问政”不走过场。要避免问政节目成为行政系统内部一场闭门造车、自导自演的虚浮作秀。问政前要广泛听取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掌握一些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典型案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相关部门要正视问题,同时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借用媒体的桥梁作用与群众深度沟通,打出一套雷厉风行、快速见效的“风雷掌”。要警惕套路化的“标准答案”成为新的形式主义,电视问政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非“问倒”干部,能不能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应该是评价问政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要一问到底,发现问题,力促整改,推进落实,防止问政节目沦为领导干部的“真人秀”。
转作风,电视问政要少“不作为”,祛虚气接地气多些“踏实肯干”。“问过”之后,更重要的是抓落实,而不是问题曝光后就高调回应,没曝光的就继续藏着掖着。要让“马上就办”、“主动去办”成为常态,“问”出实效,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一些单位为了获得高分,赢得好感,脱离实际拍胸脯,胡乱承诺说漂亮话,把宝押在群众“三分钟关注度”上。电视问政,最怕的就是高调承诺,低调办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整改承诺立下之后,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建立践诺监督机制,部门或官员的承诺实现与否,质量如何,要有有力的监督手段,以倒逼“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电视问政”成为老百姓的贴心节目,成为为民服务的好帮手。
解民忧,电视问政要少“大包干”,祛洋气接土气多些“群众参与”。电视问政更是问心,民之所望即是我们心之所向。群众支持电视问政绝不仅仅因为可以见到官员尴尬、冒汗、道歉,更是需要电视问政迫使一些习惯了对工作打太极的官员“马上办”。要把问政的话语权与评价权从主持人向群众移交,围绕“由人民选择、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的目标,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以纲纪严明的制度规范来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建章立制贯穿于电视问政的全过程。问政重在问责,要通过电视问政这一形式,倒逼干部转变作风,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心,促进问题解决在平时并建立长效机制。要注重评议结果运用,让评议结果真正影响到部门和官员,让电视问政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让电视问政真正问得好、问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