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须上好正己修身“必修课”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砥砺作风的重要契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关系党的形象,更关乎人心向背。党员干部唯有以“正己”为先,以“修身”为本,方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行稳致远。 

        以“严”字当头筑牢思想防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理想信念的松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仍有少数干部心存侥幸,在“四风”问题上搞变通、打折扣。比如,某地一名领导干部在公务接待中超标准安排高档菜肴,被群众举报后受到严肃处理。这一案例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必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节不守,大节难保。只有从一顿饭、一杯酒、一次用车等“小事”严起,才能防微杜渐,避免在“温水煮青蛙”中丧失警惕。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以“实”字为要锤炼过硬作风。作风建设贵在务实,最忌形式主义。现实中,有的干部把学习当成“刷学时”,把调研变成“走过场”,把整改搞成“材料秀”,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浮于表面。某地曾出现“打卡式调研”现象,领导干部下车拍照、上车走人,对群众诉求敷衍了事,最终被通报批评。这种“假作为”比“不作为”危害更大,严重损害党的公信力。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要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去,真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时,靠着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最终找到治理风沙良策。这种“实”字当头的作风,正是今天党员干部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 

        以“久”字着力涵养清廉本色。作风建设难在坚持,成在长效。一些地方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制度约束和长期监督。近年来,多地探索建立“四风”问题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公务消费、婚丧嫁娶等事项,让隐形变异问题无处遁形。这种“制度+科技”的监督模式,为作风建设提供了长效保障。党员干部要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意识,把廉洁自律作为终身课题。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律己,即便担任总理后,仍坚持“三不沾”(不沾公家一分钱、不沾别人一点礼、不沾亲属一点光)。这种崇高风范启示我们,清廉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一生一世的坚守。只有常修从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