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跟朋友聊起童年:父母都是庄稼人,三四个兄弟姐妹,一贫如洗的家。
记忆中我的童年没有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玩具,吃饱肚子活着就行。那时候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和泥巴过家家,鞋坑里装满土用一根棍子推着跑,塑料袋上绑根线绳子当风筝,随便几根鸡毛扎起来的毽子,这是我们常见的玩具。再高端一些,就是奶奶给缝的沙包,或者家里旧车内胎剪的皮筋。还有更狂野的玩法,就是腊月里村子里宰了猪羊,一个村子的小孩抢着踢尿(suī)泡。
那时候仿佛没有性别之分,男娃子和女娃子可以成为很好的玩伴,男娃子没有小坦克小汽车,女娃子也没有布娃娃公主房。
我们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这样几个来回,衣服早已辨不出颜色,上面也摞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拿我家来讲:老大老二是姐姐,老三是哥哥,最小的我是女娃子。多数情况下,一套衣服我们四个孩子要交替着穿一遍,只是在给哥哥穿的时候,母亲会把衣服样式改一下,把女娃子的小花领改成简单的小方领,或者把上面的装饰都剪掉重新缝个口袋什么,这样哥哥穿着就不会被同伴“笑话”。鞋子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春夏秋冬几乎一个色系,除了冬天的棉鞋厚一点保暖一点,母亲不需要给哥哥改样式。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我已经能感觉到姐姐们的衣服鞋子会比我的新一点,但只是新一点点,因为有些衣服鞋子也是亲戚家大一点孩子穿过的。偶尔母亲也会买一些新布,给我们每人做一套新衣服,我们能高兴一整年。
整个童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管是买的还是亲戚家给的,对我们来说那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