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的主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延续上节课的肾阴阳平衡关系。这有点像拿冰水和开水来兑温水,冰水和开水1:1配伍的话,兑出来的水依然烫,不是温,冰水多些,开水少些,才可能温。同时还要兼顾病人自身的火有多少:病人本身就一团火,例如温热病等大热之症,就直接用“冰水”如生地这类的寒凉滋阴药。如果病人本身火已经很弱了,就适当增加“开水”如肉桂、附子等助肾阳的药。
2、后半部分介绍中药材,最为繁复和吃力的部分。介绍五味子的用意,主要在于介绍肺肾之间的“天水之交”,命门火提供全身之气上升的动力,肾精借助这股动力上升滋养其他脏腑。上升的气到了肺这里翻折,少部分气被宣发于体表来散热驱寒、濡养皮毛,大部分气被肺肃降而下沉,直至肾,再被后者熏蒸而上行。体内的“大气环流”就是在肺与肾之间往来不已。一旦肺出了问题,气的沉降不足,则“肺金生肾水”的机制被破坏,病久则肺病会拖累肾,导致肾水不足。
3、讲五味子时既有较多的文献引文,又有“运用要诀”,是想显示如何借助文献来领会一种药材的与众不同之处、如何运用。不过,现在看来这部分对于大家,还是太难了些。令人安心的是,这些药材会在我们今后拆解方剂时反复提及,大家会逐步熟悉。
4、六味地黄汤的加减,涉及了较多的药材。我的建议是,先不要理会药材的作用机理——反正这部分课上会反复唠叨的,大家只管用起来,先感受具体效果和可能不如意的地方,我们一起通过仔细分析病例,特别是失败的案例,来深入理解和领会方剂和药材,有了体会之后,上课再讲到某某药,容易心领神会。
5、学习药材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中医教学却容易忽视。大量的中医视角下的生理、病理机制分析,都埋藏在本草典籍里。借由分析本草典籍,我们可以对很多病机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因为对药材的作用机制理解的够深,方剂组成的思路便容易理清,我们就能读懂古人方剂背后的思路和考量,一个历史名方变得可拆卸、可加减、可变换,甚至我们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自己组方。
6、中医治疗策略并不太多,毕竟只有五行,再怎么复杂组合,还是非常有限的。历代名家,虽然熟知各种药材,但平时用得顺手的药材,一般也不过50多种,更多的是灵活组合。我们学药,不求广博,但求深入而有实证,有切身体验,就足以应对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
7、今天讲的六味地黄汤加减,日后几堂课要结合药物再深讲。加减的思路和具体选药,并不仅仅适合六味地黄汤,往往也适合其他方剂的。其实,我们眼下在做闻一而知十的功夫,起步虽慢,虽艰难,后程自快。大家可以验证这点的。
8、反复练习和运用,是入道的不二法门。不要怕错,课上所授之法,经过了反复验证,普适性比较广,即便用得不当,也不会有大碍。现在过了立冬,进入“寒水”的季节,可适当加3克肉桂。一旦开春、入夏,尽可能避免用肉桂。用药要考虑到季节性。
黄连、大黄、玄参、芍药、龙胆草、陈皮、神曲、米仁、白术、半夏、木香、紫河车、怀牛膝、续断、桑枝、桂枝、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骨、龙齿、生牡蛎、朱砂、枸杞子、白菊花、钩藤、薄荷、白芍、当归、郁金、刺蒺藜、石决明、灵磁石、柴胡、威灵仙、通草、石菖蒲、蝉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