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养

一、为什么要学习情绪教养?

为什么我想要学习情绪和沟通类的知识?因为我有两个儿子,都是男孩,相差不到4岁。在与两个孩子的相处中,我发现他们两个在情绪表达、调整和共情力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

观察到这些不同,我想他们的不同肯定与我有莫大关系,因为他们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生老大时,因为自己学习不够意识不够,可能有很多不成熟地处理方式,可能这些处理方式伤害了老大的依附关系或是破坏了他的安全感,这促使我更努力学习情绪及情绪管理,因为我想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整情绪并做好孩子们的情绪教养。

学习了很多亲子沟通的知识,我能够比以前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时候处理不好,有时候仍然会失去耐心,忍不住发脾气或是大声对孩子喊叫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求更多的专业学习。

二、学习情绪教养的底层知识

心理学家或科学家,喜欢把人类的情感模式比喻成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意识可以察觉的部分,只是海面上那个冰山的一角;而在那个冰山下面有一大块,就是我们本能运作或内建情绪人格的部分,这是我们自己可能没有察觉或无法察觉的更大一块。这一章,就来谈谈冰山下的那一块。

很多人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情绪管理的课程,后来发现道理是懂了,但是面对问题的时候仍然会原本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是为什么?

因为,如果你原本的情绪人格很负面,有很多的伤害和破损,只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来改善和管理,效果非常有限。这只是解决冰山上的一角,那么,人类底层的情绪人格与什么相关呢?

1、童年时的经验,建构一生的情绪人格。

谈到情绪人格,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的研究表明,病人致病的原因非常多,但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或是曾经受虐、或是遭遇过非常严重的情感创伤。

弗洛伊德相信,童年时候的经验正在构建孩子的情感人格,而这时候内建的情感人格,会跟着这个人一辈子。

在弗洛伊德之后,行为学派兴起。行为学派认为,教养孩子就是行为奖惩。他表现好时你就奖励他,表现不好时你就处罚他。

直到著名的猴子依附实验出来,心理学家发现亲子依附被剥夺的猴子会自残而且无法交配,促使依附理论大大兴起。行为学派的理论用来训练动物园的动物管用,可人类的孩子不能这样教。

对人类来说,爱,并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才额外需要的,爱其实是人类要正常健全发展一个非常基本的条件,当人类被剥夺了爱,人类就没有办法正常发展了。

2、被爱的孩子更独立。

依附理论研究表明,并不是那些早期跟父母脱离,跟父母疏离的孩子比较独立,反而是早年家庭温暖,跟父母有紧密情感连结的孩子,比较早独立。并不是一定要过早地训练孩子独立睡觉,早一点自己做事情,他才会独立。

反而是有安全依附的孩子,因为他确信父母不会离开他,孩子才会比较早开展探索行为,也比较早独立。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早一点身心方面都能够真正的成熟独立,其实我们要给他爱的满足,而不是剥夺他爱的需要。

3、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最重要

最新的大脑研究发现,一些长期受虐儿童就算是以后被安置在更好的环境中,他们普遍出现学习迟缓、或专注力不够等现象。科学家通过对孩子们的大脑造影扫描发现,受虐儿童的大脑与正常孩子不一样。当孩子长期受虐,他的大脑会分泌出过高的压力荷尔蒙,也叫皮质醇。皮质醇过量分泌导致孩子的大脑受到严重操作,因而重创了他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所以,在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0-6岁,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给孩子第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一对相爱的父母和一个温暖的家庭。

三、学习收获

学习完这一章,我对情绪冰山下的那一大块的说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老师的实例论证,我从更深层次了解了情绪人格构建的重要性。找到自己情绪冰山下的那一大块,学习这一大块的内容,了解和分析自己情绪的爆点,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扫除自己的情绪“地雷”。

只有自己的情绪平稳了,才能更好地做好孩子的情绪教养。愿天下父母都爱自己,温暖自己,都成为孩子人生的一缕微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